青年自治的实践---以北京706青年空间和生活实验室为例

邬方荣
·
·
IPFS

关于706青年空间的一些背景资料

706青年空间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在国内首创“青年空间"这一概念,也是目前最活跃和相对成熟的青年空间。空间运营3年以来,共计举办了近800场的活动,活动参与约4万人次,辐射几十万青年人,都是北京的白领和学生,成为北京十大线下活动主办方。706青年空间还被《瞭望东方周刊》《人物》、《Vista看天下》、《大学生》和腾讯教育等媒体报道,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受到广泛关注。并且在2014年 人民论坛的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 获得全国慈善公益十佳之一。

目前,在706青年空间的影响和推广下,全国建立了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青年空间30多家,覆盖上海,广州,南京,重庆,杭州,青岛等10多个城市的大学生集中的区域,包括有:武汉向上青年空间、知行创新空间、重庆洛克青年空间、广州坊间、 广州叁楼青年空间、SEEK青年空间、LIGHT青年空间、106青年公益空间、青岛178青年空间等等。青年空间在未来将形成一个全国的网络和平台,让青年人可以更加方便在一起交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706的发展小历史

2012年 起源于一个特殊小团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和声音”

2012年到2013年 期间各种压力,经历混乱后续倒闭。倒闭那个晚上很伤感,我和孙建等志愿者买了一些酒,晚上还下雨,听说北京当时很多地下室被淹,很多打工的被赶走了。看着旁边灯红酒绿的PPG酒吧,PPG等是个生活方式,706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并存呢?

2013年到2013年中旬 重新启动706,并且修改定位,公民启蒙,教育培训,或者公益社团?争吵了半年关于定位的问题。

2014年 终于定口号“探索生活更多可能”,并且决定拓展我们的领域,学术,大咖名人。并且增加了住宿青旅项目

2015年到2016年 经历团队分裂,旅游项目离开,咖啡馆理念不合分开, 同时也扩大了706的规模,增加了生活实验室,和几套房子

2017年 706青年空间专注于社群,生活实验室,并且开始加强社群的运营

2018年 迫于压力,706青年空间总部减少一半空间,同时计划拓展到北京以外的城市,并且开始尝试做基于线下实体空间的网络社区

2018年8月份 计划在大理做全国第一届青年空间论坛

为什么要有青年空间?

青年空间或类青年空间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根本原因是在于中国的改革一直没到位,经济起来了灵魂没跟上。公共空间引领现代都市青年的归属感建设,一方面,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导致了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人口的快速流动导致熟人社会的瓦解。另外一个方面,教育产业化导致了大学无论是从招生规模还是高校数量都是高歌猛进,无数的年轻人借此渠道来到他们不熟悉的大城市,上学时期,高校保守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并没有给青年大学生营造一个归属感特别强的空间;

等他们毕业留下来做“北漂”,“广漂”,或者各种大城市漂,在城市里高楼林立水泥砖头把大家隔开了,会更高容易感到孤独,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莫明的恐惧油然而生。我们要重塑社会的归属感就从提供公共空间做起。

706就是这样一个为产生好的公共生活存在的空间,706不是为了反对一种文化――那是反对我们自己――而是,为了尝试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而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公众表达、艺术和想象力、跨界等等就变成了关键。

总的来说,我们希望706青年空间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在这里面,青年人可以感受好的公共生活,可以对生活有更美好的想象,我们需要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当社会需要青年人面临智力和想象力的挑战的时候,我们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我们需要一个公共开放的平台,让不同的观点自由交流和交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一直保持好奇心,思考转型时期的社会的未来,也思考我们自己。

值得探讨的话题

从概念上看,可以讨论的话题有很多,比如:住宿正义,共享经济,共享社区,新社群主义,本来反消费主义,降低成本的共享精神在资本的裹挟下是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生产和消费是否可以结合?新公社主义和自治社区是否就是未来新形态?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思考706及青年空间的发展方向,我们想要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

如果具体一点的议题,可能有:

1,你认为什么是青年空间?青年空间的核心特征是什么?(以706为例)

"青旅" "青年公寓" "青年空间" "共享社区" 这些概念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什么是需要商业化的,什么是需要强调社会意义的?需要有社会企业的属性?

2,你认为什么是共享社区?共享社区的特征是什么?“青年空间”和“共享社区”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3,你是如何看待青年自治的?自治社区是否是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形态?

4,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思潮对这些概念都有什么影响? 我们需要借助哪些理论和背景知识来思考这些空间的形成, 比如,美国目前正在流行的新社群主义, 新公社主义, 消费和生产者的互相融合, 比如coworking ,coliving, 等等。

一些参考的观点:

青年空间的价值观的问题

正方:706缺乏一个价值维度,个人觉得,706青年空间其实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缺乏的也是价值维度,所以他可能被社会本身淹没

反方:多元共享,合作交互,青年可能——这个就是青年空间的价值观。

公共空间和家的关系

正方:大部分北漂在北京之所以来706就是因为他在北京没有家,由家产生一个熟人社会,由熟人社会产生信任,由于信任产生共同体。706如果要做就是代替家产生熟人社会,把陌生人变成熟人。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当然具体方式可以有很多。

反方:把公共空间当家,是虚骄无力的表现,706可以有情感共同体的底色,或者这位朋友说的“家“的感觉,但706不应只是基于情感或亲密的集体空间,所谓代替熟人社会成为家这是可行的思路么?哪怕是,706是在这个意义上承担家的功能么?

你认可公共生活是手段,目的是找到家的感觉吗?

反方:

我并不认可公共生活。“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安全感、还有隐私感,这是公共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比如集体宿舍、大通铺,几乎你做什么事情别人都会知道。谈何隐私感?家的感觉在安全感和归属感之外,最主要的是基于隐私感之上的被尊重感。

正方:

同意“公共生活不是目的,是手段”。公共生活很难成为普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更多是一种需求

希腊城邦就是在这种友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生活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每个人感觉这里是家,愿意为之牺牲,就就叫城邦的友爱

公共空间有没有必要进化出共同体?

反方:我想象的公共空间是许多小的共同体的集合,公共空间不必也不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

正方:标准还是如果离开706,同样一波人是否还能聚集到一起,畅所欲言,这就需要精神纽带了。这样才能有一批比较稳定的人:生活,信仰,接地气。我觉得关键就是,现在大部分离开706就做鸟兽散,那是豆瓣同城2.0不是共同体。

中立:形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是所有人都对这个共同体存在认同感和幻想,像是家庭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而公共空间如同青年人的旅店,明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要成为共同体,需要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具体操作的话,尽可能让大家自己产生共鸣,产生归属感,让大家自由地融合。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邬方荣北京706青年空间,是中国国内第一个青年空间
  • 来自作者

想要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