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i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們都知道AI可以幫你交出看起來還不錯的作業,可是,然後呢?

Jing
·
如果把AI的文字當作最終答案,只會陷入僵化。但如果把它當作起點,幫助我們解決效率的問題,而內容的深度和真誠,始終需要我們自己來完成。吸引注意力是開始,但建立信任還有故事本身的真誠才是關鍵。AI不能替代我們的思考,更不能成為應付工作的工具。(其實引言就是全部了)

最近 看到許有多文友討論起Paul Graham 的文章Writes and Write-Nots,大家留意到了,而且也再逐漸接受AI身為一個越來趨於重要的工具影響。而AI會把寫作的我們帶去那裡呢?

以我自身的觀察而言,AI可以幫忙快速交出看起來非常亮眼的作業,至少有篇幅,加上幾個標題看來很像回事。但畢竟AI沒有經過你的老闆折磨,你可是花了很多時間碎碎念或是開會和團度取得共識,要是沒有考慮上述的恩怨情仇以及揣摩上意,你就直球請AI捏一個答案,那通常經不起細究,往往顯得空洞。

我不否認吸引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是必要而且強大,若沒有吸引力,人們根本沒有耐心停下來,引發好奇,進而了解你。所以,品牌需要知名度,演講需要開場白,文章需要標題,這些只是用來吸引注意力的入口。甚至就光是篇幅也是很重要的,萬字文顯得有誠意乾貨滿滿,短篇紀要懶人包還畫上重點顯得極為貼心。

可是,然後呢? 無論是靠外貌、聲望,還是其他資源,終究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看的是內涵和真誠。朋友聊到的:漂亮的人可能會吸引目光,但若只停留在外表,很快會引起防備心。真正的接納需要時間來考驗。

在這個資訊時代,特別是對數位移民來說,我們建立對世界的認知,往往依賴過去的經驗。這使得我們對「真誠」的需求更加敏感。資訊可以很快傳遞,但關於信任和舒適的體驗,就目前而言還是需要紮實的基礎(夠能想像的素材),來打動人心。

回到「看起來」這件事

在AI紅紅火火以前,我的師父曾經感嘆公司很多幕僚總是長篇大論顯得對老闆所交辦的課題很上心「你千萬不要像那些幕僚一樣,總是寫一堆字、做好幾頁報告給董事長(或是高階主管),這麼做只是折磨他們看到一半就累了,相信你有做事。」

不管有沒有AI,如果那些字句確實是你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成果,別人或許會感受到你的見解。但如果是空話堆砌,那麼即便AI讓它看起來再完美,也很快就會暴露本質。這樣的報告,除了浪費對方的時間,也讓自己失去成長的機會,更不用說思考了,反正交了作業就當完成作業,其他就是主管(或是專案負責人)的事情了,就像埋起來的炸彈,反正如果無足情重,就讓這份內容掩埋在歷史檔案的塵土裡掩埋。

關於AI文字的「讀後感」

隨著AI應用不段普及,更多的觀察家的文章在討論AI,我也讀AI生成的文字:不管是自己被編修的文之或是改同事的作業,這讓我更明白了一件事:真正的價值不是在於AI是否聰明,而是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去辨別和運用。

我承認我有時候也是長篇大論的文字堆砌,很多文字的堆積好像是我對一件事情的深刻看法,又或者是我能用這麼多字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我是想得不夠清楚嗎?要是想清楚了還需要這麼多廢話嗎?我也好想知道。

  1. AI讓你留意到你語意是否明確、並觸及核心

    表達這件事一定圍繞著甚麼開始,可能是一個不開心,一個論點、 個目的。但AI畢竟是語言模型,連它都不能有效理解你的意思,那麼也許你只能慢慢等萬中人海裡的你那一朵解語花了。

    一文寫到,你要好好的領導AI,那麼她也不會讓你失望的。

  2. 寫作之於我的療傷功能與思考功能

    我是既感性又理性。我靠直覺做事,但當我的第六感消失後,我無可避免的,瘋狂的追逐證據,來加強確定的實感。寫下來,就是證據,我掙扎過我判斷過,就是對的,如果其中第六感又回來,太好了,一切完美,答案浮現水面。

    我的感性只是讓我敏感,並非讓我有安全感的。所以我可以接受我的答案模寧兩可,但是不可以議而不決,寫下來可以增加對於事情的掌握感。

    我是人,我矛盾,我充滿感情,我...壓力好大。私人的文字如果可以成為個人成長的紀錄。有一天準備好了,就差略施脂粉,就完美了。

  3. 廢話:節省時間

    AI確實能提高效率。如果想早點下班,適當運用AI是一個好選擇。我自己也大量使用AI,但這建立在我有能力判斷和篩選資訊的前提下。如果只是一味地依賴,沒有切中要點,那就會淪為廢話。

如果把AI的文字當作最終答案,只會陷入僵化。但如果把它當作起點,幫助我們解決效率的問題,而內容的深度和真誠,始終需要我們自己來完成。吸引注意力是開始,但建立信任還有故事本身的真誠才是關鍵。AI不能替代我們的思考,更不能成為應付工作的工具。

終究只想用AI「交差」的人,最終逃不過被看穿的命運。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