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idult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01 - 你好,数字生活

kidult
·
《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 连载 by 00


‘滴滴滴’

早上,你被手机闹铃和智能手环的震动同时唤醒,数字化生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关闭闹铃,天气预报弹出提醒:“今日多云转阵雨,建议带伞;天气雾霾,已为您开启空气净化器。”这时候你还躺在床上,习惯性打开手机刷热搜,看到全球疫情数据更新,又是再创新高的一天。你叹了一口气,翻身起床。

准备早餐时,一股困倦袭来,你打开手机播放音乐,最新的歌单是根据收藏历史、本周上榜新歌、现在的时间和天气、好友的分享等等数据动态生成的。出门上班前,你对着手机说:“嘿 Siri,播报上班路线交通状况”,地图弹出导航结果,显示拥堵路段,打车预估需要 64 分钟。今天太堵了,还是坐地铁吧,你想。

出门后,你把手机音频切换到常听的播客,向地铁站走去。早高峰人流量大,在地铁入闸的地方挤满了人。你打开手机准备扫码,可是前面的人几次扫码都不成功,你有点烦躁,因为看到离上班时间不到半小时了。

半小时后,你急匆匆地走进办公室,手机已经自动打卡成功,并没有迟到,还好。电脑已经按时启动并且恢复到之前的工作状态,昨晚在家里修改的文档也已经在云端同步过来。电脑和手机同时弹出提醒,半小时后要参加一个视频会议。

结束一天工作,晚上你跟朋友约在一家新开的餐馆吃饭。在出发前你用手机排号,还领取了优惠券。来到餐馆,你在等朋友的时候突然想起这个月的电费还没有交,然后花了两分钟在手机上缴费,顺便开通了每月自动缴费的功能。

吃完饭回到家,你纠结了一会儿是去跑步还是打开 Switch 上岛看看大头菜的价格。准备睡觉前,想起家里的口罩快没有了,马上用手机下单,然后把今天一天的花费都记到记账 App 里。这时候,iPad 弹出提醒,你追的剧更新了最新的一集,已有 721764 人观看,于是你点开了视频……

以上的场景你大概并不陌生,一天中可能会经历很多类似的片段。这些片段展示着一幅图景:数字产品全面渗透并构筑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二十年,人类完成了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大规模体验迁移,以手机应用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产品,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在不停地塑造着已逐渐成为主流的数字体验。

有些记忆虽然时间并不久远,但是已经面貌模糊:我们渐渐想不起曾经的纸质杂志大部分是月刊,很多报纸一周才出一份;不太久以前,人们主要用电话、邮件和短信沟通,写邮件时会斟酌文字,写好以后要再三检查才发送;在网上购物,也许需要等上一周或更长时间;以前只有一小部分餐饮店提供外卖,大家必须找时间去到店面老老实实排队……而在今天的数字洪流中,我们盼望一切即时可得。

这个系列的主题是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

什么是数字产品呢?这个名词让人熟悉却又感觉很模糊。大家都比较了解「互联网产品」,比如每天都会用到的微信、支付宝、抖音、Windows 操作系统、Siri 语音助手等等。那为什么不直接叫互联网产品设计呢?想想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实体物品都是互联网产品,比如小米手机肯定是互联网产品,但手机硬件本身却不是数字产品(MIUI 是数字产品)。又比如特斯拉汽车,它难道不是联网的吗?汽车是不是互联网产品呢?在物联网的语境下,几乎所有的实物都可以接入网络。再比如,在海底捞最新的智慧餐厅里,每个餐盘都内置了 RFID 芯片,从中央厨房生产、物流配送到后厨传输,每个环节都有消耗记录,甚至可以用 App 通过智能菜品仓库配菜、用机器人传菜。这样一来,是不是以后大部分的物品都可以称为互联网产品呢?

而我想讨论的,是为满足特定人群需求,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可交互产品。数字产品包含可编码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使用、交换、消费。百度百科这样定义数字产品:

狭义的数字产品指信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的交换物或通过因特网以比特流方式运送的产品,而广义的数字产品还包括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或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通过网络来传播和收发,或者依托于一定的物理载体而存在的产品。

可交互数字产品最典型的形式,是主流平台如 Windows、iOS、Android 上面的软件和应用。可交互意味着用户以某种方式使用产品,产品持续响应用户的操作,最终达成目标。所以,像数字音乐专辑这一类纯内容的产品,并不是本系列所指的数字产品,而能够播放数字音乐专辑的软件,例如 Spotify 和网易云音乐,则属于数字产品。同理,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并不是本系列所指的数字产品,但是承载公众号的微信公众平台相关的功能,例如文章编辑器、后台数据管理、素材管理、专辑管理等这一套系统,则属于数字产品。

那么,数字产品其实就是软件吗?也不完全是。比如语音智能音箱,它并没有可见、可直接操作的软件,但是它提供的功能确实以数字形式存在,而且用户可以与之交互,它是带有语音交互界面(VUI)的数字产品。总之,数字产品是一套包含数据、内容、交互规则的系统,它可以运行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电脑、手机、手表、汽车、眼镜等等。那么,游戏是数字产品吗?游戏属于数字产品,但并不在本系列讨论的范围之内。所以,严格来说,这个系列应该叫做:可交互的非游戏类数字产品设计与心理学

非游戏类的数字产品,通常以某种工具的形态在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选择了工具,工具也塑造了人。当我们头脑有疑问、内心有触动、需求待满足、空虚感袭来时,很多时候的下意识反应都是拿起手机干点什么。我们在数字产品中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正在将越来越多的生活体验和决定「外包」给它们来处理。它们既是任劳任怨的助手、考虑周全的管家,也可能是内心打着小算盘的油嘴滑舌的中介,有时候甚至变身成为恨不得占有你更多时间和注意力的电子宠物。如何与这些数字产品互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品质。

如果我们自己既是数字产品的使用者,同时又是设计者,平时会如何挑选、使用这些产品,又是如何思考和设计它们的呢?在我们确定某个产品功能的方案时,背后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依据真的可靠吗?如何能设计更好的产品,让我们身处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能拥有更丰富而从容不迫的生活呢?

请关注 00 后续的推送吧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