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作者:閻紀宇 (原文發佈於2021年6月23日)
- 使用毒品是犯罪?「海洛因教授」不以為然。
- 嚴刑重罰懲治毒品,恐怕只會掩蓋根本問題。
- 美國掃毒戰爭四十年,一個族群的慘痛經驗。
卡爾.哈特(Car Hart)生長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花園市(Miami Gardens)一個貧窮、混亂、犯罪猖獗的郊區,一個非常符合世人刻板印象的黑人家庭──父親酗酒又家暴成性,母親後來成為單親媽媽。哈特從小混跡街頭、惹是生非,很快就開始沾染甚至販售毒品,許多同儕不是鎯鐺入獄,就是橫死街頭。
卡爾.哈特(Car Hart)是懷俄明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1998年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2009年成為這所常春藤盟校第一批黑人終身教授之一,主要研究精神作用藥物(psychoactive drug,包括非法藥物──毒品)的生理、心理與社會效應,拿到數百萬美元的聯邦政府研究經費。
從街頭混混到常春藤盟校教授
看到這裡,讀者一定了然於心,這兩位哈特是同一個人,他的人生似乎可當成「流氓教授」之類的勵志故事:出身社會底層,一度誤入歧途,幡然悔悟向上,經歷化為研究……。但實際狀況要更複雜一點,哈特教授與其說是勵志楷模,不如說是離經叛道;近年他從研究學者轉型為公共知識分子,爭議性有增無減,還有人稱他為「海洛因教授」。
對於「海洛因教授」這樣的稱號,哈特應該不以為忤,甚至卻之不恭。因為哈特作為美國社會的公知,他最具爭議性的主張正是為毒品去污名化、合法化:不僅限於許多國家與美國30多個州已經合法化或除罪化的大麻,還擴及海洛因、嗎啡、古柯鹼等惡名昭彰的「硬性毒品」(hard drug)。事實上,哈特認為毒品根本沒有軟性、硬性之分,合法化或除罪化的改革不能只做半套。
大聲疾呼之餘,哈特更身體力行,透過今年1月出版的新作《成年人的毒品使用:在恐懼的國度追尋自由》(Drug Use for Grown-Ups: Chasing Liberty in the Land of Fear)做了另類的「出櫃」:坦然表明自己過去4年多來,一直以「負責、節制、目的明確」的方式定期使用海洛因,追求一種鎮靜、舒壓的狀態,認為有助於自己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哈特並強調,每個成年人都應該擁有「追求快樂與自由」的權利。
身體力行成為「出櫃」的海洛因使用者
哈特也批評美國社會、學界與政界過度強調毒品造成的傷害,一般人對毒品與毒品使用的理解有許多誤區與盲點,其實美國約5000萬名毒品使用者的經驗大部分是「正面的」。他以飲酒做比方,喜好杯中物的人不可計數,但會喝出問題的只是少數。除了自身使用經驗,哈特長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實驗,近距離觀察毒品使用者的身心狀態,並借鏡歐洲國家的他山之石,堅信一個毒品使用者仍然可以做理性的選擇、過正常的生活。哈特希望自己的親身示範能夠鼓勵其他毒品使用者「出櫃」,讓世人對他們改觀。
在社會政策領域,《紐約時報》形容哈特發起一場「對抗掃毒戰爭的戰爭」(war on the war on drugs)。毒品與犯罪、貧窮早已結下不解之緣,但哈特認為毒品不是犯罪與貧窮的原因,而是其病徵。聚焦於「打擊毒品」只會讓人忽略更重要的種族歧視、經濟不平等、高失業率、教育資源匱乏等更為根本的社會問題。換言之,毒品成了代罪羔羊。
儘管歐洲不少國家已大幅解禁個人使用或持有毒品(葡萄牙的政策最具代表性),由政府設立讓使用者可以安全用藥的注射中心;美國俄勒岡州也在去年11月透過公投跟進除罪化(仍有罰金與強制治療),但哈特的主張對美國大部分地區與世界大多數國家而言,無疑仍是天方夜譚,其實他本人也相當清楚。2017年5月他到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UPD)演講,批評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濫殺無辜的掃毒戰爭,會後收到死亡威脅,不得不提前結束行程。
此外,許多學界人士也批評,「公知哈特」過於熱中宣揚主張,輕忽了「科學家哈特」應堅守的專業素養,輕忽了硬性毒品對於家庭、社區、教育造成的嚴重傷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美國正經歷鴉片類藥物濫用(opioid overdose)公衛危機,每年造成近5萬人死亡、數百億美元經濟損失,更讓哈特的論點遭遇更多質疑陰影。
美國的掃毒戰爭與種族議題
那麼哈特的主張就只是標新立異、譁眾取寵嗎?倒也未必。討論美國的毒品議題、毒品政策、毒品戰爭,不能脫離一個非常重要的脈絡:種族。對於像哈特這樣出身社會底層的美國黑人,種族議題的重要性不在神經心理藥物學(neuropsychopharmacology)之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看看一部Netflix今年初推出的紀錄片《快克年代:古柯鹼、貪腐與陰謀》(Crack: Cocaine, Corruption & Conspiracy)。
1980年代初期,快克古柯鹼(crack cocaine)泛濫美國各大城市的貧民區(inner cities),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一方面放任、默許中美洲反共游擊隊走私古柯鹼進入美國牟取暴利,一方面針對黑人社群發動掃毒戰爭,媒體跟著以大量錯假訊息搧風點火。
雷根的幾位繼任者不分黨派,競相祭出鐵腕手段,摧毀黑人社群的基本架構,讓他們深陷貧窮、暴力、污名化、家庭破碎、進出監獄的惡性循環夢魘。時至今日,從馬丁(Trevon Martin)到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每當有黑人遭無辜虐殺引發種族歧視風暴,許多人還是會以「使用毒品」來轉移焦點,哈特曾多次發文從病理學角度駁斥。
矯枉有時需要過正,哈特的許多觀點和主張落在光譜的最遠端,或許永遠不會成為美國或任何社會的主流,但仍是空谷足音,值得傾聽。像毒品問題如此複雜的社會現象,反射式的「治亂世用重典」弊遠大於利,吾人亟需更豐富、多元的觀照角度與政策選項。
雷根發動掃毒戰爭際,哈特還是個混跡邁阿密貧民區的黑人少年,許多同儕不是鎯鐺入獄,就是橫死街頭。《快克年代:古柯鹼、貪腐與陰謀》尾聲,哈特對著鏡頭說道:「我回到年少時的街坊,大喊:『我的朋友都去哪裡了?』一陣回音傳來:『我的朋友都去哪裡了?』」
提醒:依據台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海洛因、嗎啡、鴉片、古柯鹼及其相類製品屬「第一級毒品」;製造、運輸、販賣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施用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持有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
(未完待續)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