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乐理

实体烟
·
·
IPFS

在 B 站看到这段,标题不怀好意,暗含答案的指向性不说,还要搬大师来作证。

Victor Wooten 说乐理不重要,那可是建立在把乐理玩得烂熟于心、玩成肌肉记忆的基础上,出手成章自是没话说。

2017 年我在 Blue Note Beijing 看了 Lee Konitz (2020 年春去世)的现场,老爷子中间吹累了,把萨克斯支起来,坐在那里半嘟囔半 scat 了几首,也是精彩呀。当晚我写微博:

爵士玩到八十九岁,对 Lee Konitz 已经没有界限可言,从他口中哼唱、吹奏出的任何一个音符都是「对」的。He sets jazz free.

主动犯错的权利,不是人人都有。要么手握权力,要么你有赔得起的资本(钱、青春、健康,都算),才有回旋余地。音乐当然不是权力的游戏。Glenn Gould 说「艺术家所有的从容和轻快,都是极其勉强得到的,都是艰巨努力的果实。」多年的理论学习、刻意练习,都是可换算成交换价值的人类劳动,艰巨努力的果实就是资本。

记得学生时代看毕加索特展,都知道他在艺术里飞扬跋扈,可那次策展有心,带了一批早年的素描来,目之所及也都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啊。

至于《乐队的夏天》第三季里,超级市场田鹏称自己不懂乐理、分不清大小调,则是另外问题。

20世纪以降的流行乐,盖因技术进展而进展。和这个过程相伴的,是音乐生产与消费的双重民主化:麦克风让中气不足的歌手被听到,电吉他让信号处理变成音乐本身(演奏次之),合成器让触发、调制、音序等简单操作变成音乐本身(演奏次之),采样器则干脆把音乐变成切片拼贴的艺术,auto-tune 能干的事就更多了……

「赋能」这词用滥了,不过在流行音乐里,技术干的就是这个。

乐理重要吗?今天确实可以辩辩。眼见技术音乐自成一派、与传统美学分庭抗礼,经典意义上的乐理确实不再是必要条件——你若精通软硬件技术,一样可以玩有质量的音乐。只是多问一嘴:软硬件是不是乐器呢?它们是否也遵循自成一派的乐理?

你阅读合成器说明书,研究怎么用 LFO 调制 filter;或如 deadmau5 ,直接 copy 块状和弦进行内部的 MIDI 音符串、再 drag&drop 一个琶音器,新开一轨就能当主旋律用。这些都可算作广义的乐理吧?「我不懂乐理」不是大言不惭,也不是去精英主义的宣言,说这话的人应该是把乐理看窄了。

就像小时候总听人说,我不听流行。(那你听什么?)我听摇滚!TA 或许不知道,摇滚也是广义的流行乐一种。

deadmau5 用鼠标选音符,copy 出来当主旋律用(MasterClass 截图)

以下是 Victor Wooten 在影片中的原话,他可没说「乐理无用」之类的昏话:

乐理是一个工具,就像在行驶车子时,工具是在行李箱中,而不是在乘客座位上面。我希望我都不曾用到这些工具。

现场这些观众来这里,根本不想要听我来讲乐理,他们想我听到的是我对音乐的热忱、演奏的情绪、对于音乐的感受。他们没在理会我懂多少乐理。举例来说,蓝调吉他之神 B.B.King,他懂多少乐理?你只管感受他的音乐,不用管他用什么乐理弹奏。所以当你演奏你的音乐,我会试着去了解你的音乐,然后会感受到这个音乐,去回应你。

再重申一次,我只会在需要的时候才用到乐理。

李源

2023.9.6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