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市場現狀與改革必要性
全球正加速推動淨零排放,許多國家和企業都設立了2050年淨零目標。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台灣面臨來自國際客戶和投資者的壓力,必須跟上這一趨勢。《電業法》的修正是回應全球趨勢的重要舉措,旨在加速台灣電力市場的改革。修法過程反映了本地市場現況,也凸顯了改革的迫切性和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趨勢。2017年修法前,自1946年台電成立以來,過去台灣能源市場長期由台電壟斷,這種垂直整合模式確實保證了供電穩定,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現今隨著全球淨零排放的壓力與人工智能(AI)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傳統壟斷能源市場的模式已經開始限制了市場的發展潛力。面對多元化的能源需求和創新技術的快速發展,2023年AI伺服器年耗電量約73億度,然而台灣98%的能源依賴進口,增加了能源安全風險,凸顯能源轉型的急迫性。2023《電業法》再次修正旨在促進再生能源發展,提高能源自主性。2017年修法引入綠電自由化,允許再生能源業者直接售電給用戶,開啟了綠能發展新篇章。台灣電力市場長期缺乏市場化的電價機制,難以反映真實成本和市場需求。相比之下,德國自2000年實施可再生能源法案後,通過Feed-in Tariff等機制,使可再生能源佔比從6.2%上升到2022年的46%
《電業法》修法過程中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如允許用戶選擇電力供應商,促進價格合理化,並可建立更加高效透明的電力市場。面對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提高電網韌性成為必要。2024年修法內容納管併網型儲能和需求管理,其目的在強化電網穩定性。全球電力市場普遍朝向自由化發展,台灣為求提高國際競爭力,亦需隨這一趨勢前進。《電業法》的持續修正反映了這一點。修法採取分階段策略,從綠電自由化到逐步開放市場。這不僅反映了改革的複雜性和必要性,《電業法》的修正過程體現了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的積極響應,同時也反映了本地市場的獨特需求和挑戰。
一、國際電力市場改革成功案例
在探討國際電力市場改革的成功案例及其對台灣台電的啟示之前,我們先來深入了解德國E.ON group、西班牙 Iberdrola group和日本九州電力公司(Kyushu Electric Power Company, Incorporated)的具體改革措施。德國E.ON的改革是一個戰略性轉型的典範。面對德國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政策(Energiewende),E.ON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首先,公司進行了大規模的業務重組,將傳統的化石燃料和核能發電業務分拆出去,成立了新公司Uniper SE。這一舉動使E.ON能夠專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智慧電網業務。隨後,E.ON大力投資風能和太陽能項目,同時致力於開發和部署先進的電網技術,以提高能源配送的效率和靈活性,2023年 E.ON可再生能源業務營收達到220億歐元,佔總營收的35%,較2016年的15%大幅提升,客戶滿意度提高,NPS(淨推薦值)從2016年的-2上升到2023年的+16。E.ON積極開發面向客戶的創新解決方案,如智能家居能源管理系統和電動車充電設施,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這種全方位的轉型使E.ON從一個傳統的能源供應商蛻變為一個面向未來的能源服務提供者。
西班牙Iberdrola的改革則展現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化擴張策略。Iberdrola抓住西班牙政府能源改革政策「國家能源及氣候整合計畫(Plan Nacional Integrado de Energía y Clima, PNIEC)的機遇,大力投資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2001年開始大規模投資風能,2008年進入太陽能領域。2020-2025年投資計劃:750億歐元,其中一半用於可再生能源。公司不僅在西班牙本土擴大投資,還將業務擴展到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風險分散和全球化布局。Iberdrola持續擴大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僅在過去一年就安裝了近3000兆瓦的新增容量。公司還制定了長期投資計劃,計劃在2024-2026年間投資155億歐元用於可再生能源業務擴張。同時,Iberdrola積極投資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以應對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帶來的挑戰。
日本九州電力公司的改革案例尤為特別,日北與台灣同樣面對類似的是島嶼型電力系統挑戰。九州地區擁有日本最高的太陽能滲透率,這使得九州電力成為應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先驅,截至2023年,太陽能發電量佔九州地區總發電量的18%,是日本最高。為解決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帶來的挑戰,九州電力開發了先進的電力預測和調度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預測太陽能發電量,並相應調整其他發電源,通過先進預測系統,太陽能發電預測誤差降至5%以內。公司還實施了創新的需求響應計劃,與大型工業用戶合作,靈活調整用電行為以平衡電網。在儲能方面,九州電力投資了大規模電池儲能系統,以提高電網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九州電力公司更積極參與跨區域電力交易,利用日本新建立的跨區域電力調度機構來優化資源利用。
二、科技園區或高耗能產業自主發電的可行性
台灣傳統電網的挑戰第一項問題是容量限制,特別是在一些科學園區,這些地方的用電需求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電網擴容的步伐。這種情況下,電網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高科技產業的用電需求。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電力質量。由於台灣地形狹長,長距離輸電不可避免,這可能會影響電力的穩定性和品質。對於高科技產業而言,穩定且高質量的電力供應至關重要,而傳統電網在這方面的表現可能無法完全達到這些嚴格的要求。工業園區和高耗能產業的供電系統面臨供電穩定性需求和能源效率挑戰,與離島型電力系統有相似之處。這些系統通常用電量大且負載變動大,一座大型晶圓廠的年用電量可達到4-5億度,相當於40萬戶家庭的用電量,與台電傳統供電模式存在落差。導入自主發電與儲能系統可有效改善此情況。儲能系統能的削峰填谷,提高用電效率,並為導入更多再生能源創造條件。它在用電尖峰時提供額外電力,減少對外部電網依賴,同時在離峰期儲存多餘電力。
台灣科技園區或耗能產業的自主發電已成為能源管理和永續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隨著能源技術的進步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產業園區開始探索自主發電的可能性。這種趨勢不僅反映了對能源安全和成本控制的需求,也說明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重視。自主發電模式為園區和耗能產業提供了多方面的優勢。除可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減少對外部電網的依賴,對於需要持續穩定電力供應的高科技製造業尤為重要。通過自主發電,企業可以更好地控制能源成本,降低電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另外,採用清潔能源技術進行自主發電,如太陽能或風能,還能顯著減少碳排放,有助於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台灣在半導體和AI產業作為台灣現代科技的核心驅動力,對穩定、高質量的電力供應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這兩個領域不僅是高科技產業的代表,也逐漸成為當代最為耗能的產業之一,其對電力的依賴程度和品質要求遠超傳統工業。對於半導體產業,穩定的電力供應直接關係到產品良率和生產效率。在半導體製造過程中,奈米等級的精密操作要求極其穩定的電力環境。即使是毫秒級的電力波動或中斷,都可能導致整批晶圓報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AI產業方面特別是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訓練和運行方面,亦展現出了驚人的能源需求。隨著模型規模的指數級增長,其耗電量也隨之急劇上升。以ChatGPT-3為例,其訓練過程估計消耗了數百萬度電,相當於數千個美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這種高強度、持續性的計算負載不僅需要大量電力,還要求電力供應的高度穩定性。任何形式的電力中斷都可能導致訓練進程失敗,造成大量計算資源的浪費和時間成本的增加。
台積電的自發自用電力策略展現了企業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創新和前瞻性。公司在廠區屋頂和空地大規模安裝太陽能板,截至2020年總裝置容量達23.4 MW,年發電量超過2,500萬度,直接供應廠區日間部分用電需求。同時,台積電在部分廠區安裝天然氣發電機組,不僅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還作為緊急情況下的備用電源。這些自主發電系統與公司在各園區建立的大規模儲能系統緊密結合,如桃園龍潭60MW系統能在0.4秒內快速反應,台積電在2022年的年報中披露,其自主發電能力可以覆蓋約20%的用電需求,顯著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形成了高度整合的能源管理體系。這種自發自用模式顯著提高了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對外部電網的依賴,實現了部分能源自主,有效提升了生產連續性。同時,它也減少了碳排放,推進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優化了能源使用效率,潛在降低了長期能源成本。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的做法展示了大型企業作為電網穩定積極參與者的新角色。台積電的經驗清楚地表明,大型企業通過多元化的自主發電策略,結合先進的儲能技術,不僅能確保生產穩定性,還能積極實現能源自主和可持續發展。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企業自身的能源安全,還為台灣電網的穩定性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其他電力密集型企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範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可以預見更多台灣企業將效仿這一模式,共同推動台灣向更清潔、更高效、更穩定的能源未來邁進。
綜合分析園區或高耗能產業自主發電的可能以及與民間電廠合作自發自用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模式都具有相當的潛力,但各有其優勢。從經濟角度來看,自主發電模式能為園區或耗能產業提供長期的成本控制優勢。太陽能發電為例,每千瓦裝機容量的投資成本約為新台幣4-5萬元,這種模式可以幫助企業規避電價波動風險,實現更穩定的能源成本預期。但初期投資可能成為一些企業的障礙。另一方面,與民間電廠合作的模式可以降低園區企業的初始投資壓力。通過長期購電協議,企業可以獲得穩定的電力供應,而無需承擔大額資本支出。這種模式還能充分利用民間電廠的專業技術和運營經驗,可能提供更高效、更先進的發電解決方案。從技術角度看,無論是自主發電還是與電廠合作,都能為園區或耗能產業提供更靈活、更可靠的電力供應。特別是在整合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系統方面,這些模式都展現出巨大潛力。台積電的案例就清楚地展示了如何通過自主發電和儲能系統的結合,構建高度靈活和可靠的電力供應網絡。環境影響方面,這兩種模式都有助於推動清潔能源的應用,有利於企業實現碳中和目標。特別是大型民間電廠可能更有能力投資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這對於推動整個地區的能源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園區或耗能產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自主發電或與民間電廠合作的模式,甚至可以將兩者結合。例如,可以在部分自主發電的基礎上,與民間電廠合作以滿足額外的用電需求或提供備用電源。
三、新能源技術推動台灣產業在國際供應鏈的創新
回顧台灣汽車產業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更深入理解當前新能源技術創新帶來的機會。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台灣「促進汽車工業發展方案」,也就是俗稱的大汽車廠案曾考慮發展自有汽車品牌,但面臨諸多限制:本地市場規模小、技術積累不足、國際競爭激烈、政策傾向出口導向產業、企業資金有限等。這些因素導致台灣選擇了專注於汽車零組件生產的策略,而非發展自有品牌。台灣政府推出的"促進汽車工業發展方案"雖然在發展本土汽車品牌方面未能完全實現預期目標,但卻意外地為台灣在全球零部件供應鏈中奠定了重要基礎。這個計畫促使台灣企業投資汽車相關技術,培養了一批具有汽車工程和製造經驗的技術人才。雖然未能打造出強大的本土汽車品牌,但台灣企業在汽車零部件製造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精密機械加工、電子控制系統等領域。通過與國際汽車大廠的合作,台灣企業逐步融入全球汽車供應鏈,建立了國際化的視野和標準。這一決策奠定了台灣在精密製造和零組件產業的基礎,隨後擴展到電子產業,特別是半導體領域,使台灣成為全球科技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能源市場的變革下,面對能源技術創新,台灣的工業區和高耗能產業正面臨類似的戰略選擇。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和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台灣正憑藉其在電子製造、精密機械和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優勢,在新能源產業鏈中找到新的定位和機遇。台灣企業正利用其在汽車電子、電機系統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例如,台達電、東元電機等公司在電動車動力系統領域已取得重要地位。在太陽能產業方面,台灣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企業如茂迪、新日光等在全球市場具有競爭力。憑藉在電池技術和電力電子領域的優勢,台灣企業正在大型儲能系統和智慧電網設備市場上嶄露頭角。台灣的資訊通信技術(ICT)優勢正在與新能源製造相結合,推動智能工廠和工業4.0的發展。此外,台灣在半導體、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使其在新能源產業鏈的上游占據重要地位。在新能源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中,台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台灣可以利用其電子製造優勢,在電動車、智慧電網等新興領域占據重要地位。通過材料科學和精密製造能力,台灣企業有潛力開發新一代能源技術所需的關鍵材料和零部件。同時,發展能源管理服務、預測性維護等高附加值服務,可以幫助台灣企業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價值。在新能源時代鞏固和提升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台灣需要採取一系列策略。持續增加在新能源關鍵技術上的研發投入,如高效太陽能電池、新型電池材料、智慧電網技術等至關重要。加強國際研究機構的合作,建立創新生態系統也是必要的。與全球領先的新能源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可以幫助台灣在全球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通過這些策略,台灣可以在新能源驅動的全球產業變革中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從"大汽車計畫"時代的意外收穫,轉變為新能源時代的戰略優勢,在國際供應鏈中占據更加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台灣的經驗表明,產業發展的道路並非總是直線,有時看似的失敗可能孕育著未來的成功。在新能源時代,台灣有機會將其製造業優勢與創新能力相結合,在全球供應鏈中開創新的篇章。
四、結論.
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的角色正在經歷一場由新能源技術驅動的重大轉型。從1980年代"促進汽車工業發展方案"意外奠定的零部件製造基礎,到現今在半導體、AI和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台灣展現了驚人的適應力和創新能力,新能源技術的發展為台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台灣企業正利用其在電子製造、精密機械和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優勢,積極參與電動車、太陽能、儲能系統和智慧電網等新興市場。特別是在半導體和AI產業,台灣的技術實力使其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了關鍵地位。高耗能產業對穩定電力供應的需求突顯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台積電等企業通過自主發電和儲能系統的創新應用,不僅提高了自身的能源安全,還為整個產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電業法》的修訂反映了台灣順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的決心,為綠能發展和電力市場自由化鋪平了道路。不僅有助於提高能源自主性,還能增強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展望未來,台灣面對能源的需求,需要持續加大對新能源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並與全球領先企業,世界頂尖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通過這些努力,台灣才有望在新能源驅動下,於全球產業變革中鞏固並提升其地位,從而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更加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角色。台灣經驗證明,產業發展道路並非總是直線,看似的挫折可能孕育未來的成功。在新能源時代,台灣有機會將其製造業優勢與創新能力相結合,在全球供應鏈中開創新的篇章,推動整個產業向更清潔、更高效、更永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