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喚醒而非覺醒:揭露美國Z世代與馬克思主義的浪漫邂逅

JC
·
·
探討美國Z世代對國家身份和價值觀的轉變,以及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浪漫化看法。首先分析Z世代如何在政治示威和社交媒體中重新定義「美國」的意義,然後透過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理論探討他們如何重塑國家認同。此外,揭示了教育和媒體在塑造這一代對社會主義誤解中的關鍵角色,並批判了這種理想化對現實政治和經濟理論的理解造成的偏差。不僅深入分析了Z世代的政治觀點,也反思了當代教育和媒體如何影響年輕人的世界觀。
取消文化的新目標:美國。概念圖

取消文化的新目標:美國

在當今這個什麼都可以取消的時代,Z世代似乎打算將「美國」也添加到他們的取消清單上。從抗議示威中焚燒美國國旗,到高舉恐怖組織的旗幟,再到將「Death to America」作為咖啡廳討論的熱門口號,這一切不禁讓人懷疑:這些年輕人到底是在進行政治表達,還是只是在社交媒體上尋求點贊的又一招?

根據《2022美國國家選舉研究》(ANES),在65歲以上的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對於「作為美國人」身份認同的重視程度差異為36個百分點。然而,在30歲以下的Z世代這一差異竟擴大到了驚人的55個百分點,只有18%的年輕自由派認為這種身份認同重要。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社會進步的標誌,還是認同感的全面崩潰?

顯然,對於Z世代來說,「愛國」似乎是一種過時的概念,他們更喜歡在Instagram上發布反資本主義的標籤,而忽略了活在自由世界的便利。在這個信息時代,美國年輕人是否真的理解他們正在批評的社會制度?或者他們只是被一波又一波的流行文化浪潮所裹挾,以至於無法認識到自身所處的有利位置

當然,無論多少Instagram的故事和推特推文聲稱要打破體制,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激進的標語和行為是否能引起實質性的變化,或者只是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社交應酬?在這場看似激進的文化戰爭中,美國Z世代或許需要一點自我反思:他們是真正的改革者,還是只是時代的跟風者?

亨廷頓對身份危機的看法。概念圖

亨廷頓視角下的身份危機

讓我們拿出放大鏡——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理論——觀察Z世代如何繼續削弱美國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方面的應用。當然,如果將美國的未來交給那些在TikTok上發起挑戰的年輕人,結果可能比Netflix的劇情還要精彩。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當一個國家的年輕一代對「美國」二字不再有感覺時,那麼這個國家的未來無疑是光明的——光明得就像一顆即將爆炸的超新星。畢竟,誰需要國家認同和共同的價值觀,當你可以隨時重新定義你的身份,並在社交媒體上為你的每一次身份轉換而慶祝呢?

根據亨廷頓,文明的確立基於共享的文化和價值觀。然而,在Z世代的推動下,美國似乎正從一個擁有堅實文化基礎的國家,變成一個每個人都忙於在Instagram上塑造自己形象的超級模特兒俱樂部。這種文化的碎片化最終可能導致社會凝聚力的進一步瓦解,屆時,美國不再是由五十個州組成,而是由數不清的自我表達小組和網絡子群體組成。

此外,當提到國家認同感的削弱,我們不禁要讚嘆Z世代在無意中促進了社會多元化的努力。這當然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如果你忽視了這種多元化是建立在對共享歷史和文化認同的廢墟之上的話。

最後,亨廷頓警告說,缺乏共同認同的文明可能會導致其內部結構的崩潰。在美國,這種結構崩潰表現為對「美國夢」的持續質疑,以及對是否真的需要一個由星條旗象徵的統一國家的深刻反思。幸運的是,對於那些正在尋找下一個熱門社交媒體趨勢的Z世代來說,這些問題或許只是他們滑動屏幕時的背景噪音。

在這一系列充滿變革的文化實驗中,美國Z世代無疑已經走在了前列。

全球化對愛國主義的侵蝕。概念圖

全球化對愛國心的侵蝕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美國的Z世代看起來好像在舉行一場對「傳統美國價值」的集體告別儀式。當然,對於那些習慣了蘋果派、棒球和獨立日煙火的人來說,這種轉變可能顯得有點不太可口。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如同一場文化大熔爐,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價值觀混合在一起,然後再搗碎,最後奉給Z世代一碗全球主義大雜燴。根據Pew Research的數據,超過58%的Z世代認為氣候變化是他們選擇候選人的首要問題,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經濟或外交政策議題。這一代人顯然更關心地球比關心本國的疆界。

接著,社交媒體的崛起給Z世代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和獲得認同的舞台,這比阿姨的烤肉聚會要大得多。在Instagram和TikTok上,一個有趣的視頻可能比一個深思熟慮的政治論壇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誰還需要當地社區會議的確認,當你可以獲得來自全球數百萬追隨者的點贊呢?

而且,不要忘了經濟的影響。當大學學費價格飛漲,而薪水幾乎與父母年輕時相同時,Z世代開始質疑美國夢是否只是一場睡眠不足的幻想。根據一項調查,超過70%的Z世代表示,他們認為經濟系統更偏向於富人,這一比例在所有年齡組中是最高的。

最後,這一代人在政治極化的環境中成長,見證了一場場關於種族、性別和社會公正的激烈辯論。對於他們來說,傳統的「美國價值」可能與他們在街頭抗議中高舉的標語並不相符。當Z世代看到國會中的分裂和媒體上的對立,他們可能會想,如果這就是「統一」,那麼或許我們應該嘗試點別的。

在這一切的推動下,如果Z世代對美國價值觀和身份的認同感正在瓦解,那麼或許不僅僅是他們的問題。畢竟,當全球變得越來越小,而問題變得越來越大時,堅持過時的認同感可能就像是在堅持使用打字機一樣——看起來很復古,但並不實用。

對壓迫和全球責任的誤解。概念圖

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個誤解的世代

繼續深入美國Z世代對於自己國家的印象——一個看似地獄般的地方,即便是那些從未真正體驗過真正的地獄般條件的年輕人也如此認為。對,當然,與其在一個擁有世界最高生活標準之一的國家中尋找一絲樂趣,不如在社交媒體上尖叫美國是全球最壞的國家更能吸引眼球。

首先,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調查,超過六成的Z世代表示他們對國家的方向感到極度焦慮。這雖然令人擔憂,但看在眼裡,可能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我要參加#焦慮挑戰」的社交媒體炒作。畢竟,活在一個提供免費Wi-Fi和無限流量的國家,壓力肯定不小。

進一步來說,根據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美國長期位於全球前列,提供優質的教育、健康保障和經濟機會。然而,對於那些堅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專制國家的Z世代來說,這些數據顯然只是另一個「假新聞」而已。為什麼要相信數據和事實,當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星巴克裡,一邊喝著高價咖啡,一邊在推特上痛斥資本主義的剝削?

還有,讓我們不要忘記北韓的脫北者和那些冒著生命危險逃離極權統治的人們。顯然,他們對於什麼構成真正的苦難有著更深刻的見解,與在社交媒體上發泄的Z世代相比,這些經歷是天壤之別。但是,對於一個認為學校午餐不夠美味就是人權災難的世代來說,這種比較可能有點過於複雜了。

總而言之,如果Z世代真的認為他們生活在世界上最壞的國家,那麼或許我們應該將這當作一種創新的表達方式——在全球最自由和最富裕的國家中尋找悲觀和不滿。畢竟,在美國,即使是抱怨也是一種可以自由表達的奢侈品。

美國傳統符號與 Z 世代相關的現代社交媒體文化之間的動態衝突。概念圖

美國Z世代的無知與傲慢——當然,對於那些認為無線網速比世界和平更重要的年輕人來說,這或許是個太過沉重的話題。在一個擁有自由言論和互聯網自由的國家生活,確實可能讓人忘記,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們連發表意見的權利都沒有。

首先,根據Gallup的一項調查,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Z世代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們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壓迫性極高的社會。這一數字在全球範圍內看起來無疑是荒謬的,尤其是當你考慮到有些國家的人民連上推特都需要翻牆,或者根本就有可能因為發錯言而被捕。

而且,不要忘了那些Z世代的抗議活動,他們在抗議活動中高喊對抗壓迫的口號,然後使用由資本主義提供的最新型iPhone來錄制和分享這些事件。當你的抗議工具是一部價值上千美元的智能手機時,這場抗議顯得有些諷刺。

此外,據《紐約時報》報導,不少來自Z世代的年輕人認為美國應該解決全球的一切問題,同時對美國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這種「我們可以拯救世界,但請不要問我哪裡是烏克蘭」的態度,無疑展示了一種既自以為是又缺乏全球視野的矛盾心態。

最後,許多Z世代似乎認為世界上沒有比美國更糟的地方,這種觀點忽視了在許多國家中普遍存在的嚴重貧困、戰爭和政府壓迫問題。這種從咖啡館窗外觀察世界的態度,讓人不禁想問,是否他們的視野僅限於星巴克的免費Wi-Fi範圍內。

所以,當美國的Z世代在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技術進步的同時,他們的一些無知與傲慢似乎也達到了新的高度。這讓人不禁想說:在他們試圖重新定義世界之前,或許先重新定義一下「壓迫」和「困境」的意義會更有幫助。畢竟,真正的自由包括認識到自己的不自由——這一點,似乎有些人還沒有學會。

Z世代的馬克思主義浪漫主義。概念圖

自由主義的誤區:馬克思主義的誘惑

當我們探討美國Z世代的價值觀時,不禁要讚嘆他們是如何將自由主義、進步主義,和一大堆高聲喊出但很少實踐的理想糅合成一套全新的「我行我素主義」。看看這種新型意識形態是如何在他們的日常推文和抗議標語中體現出來的吧!

首先,我們有自由主義和進步主義的經典組合,這在Z世代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根據Pew Research的數據,超過67%的Z世代認為氣候變化是他們投票考慮的主要問題,而這一比例在老一輩中則遠遠較低。這不僅僅顯示出他們對環境的關心,也反映了他們如何將進步主義的環境議題轉化為一場時尚的政治運動,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個環保濾鏡來表達支持,真是既環保又方便!

其次是多元文化和包容性。Z世代在接受性別和種族多樣性方面無疑是開放的,但這種開放有時看起來像是在比賽誰的包容性標籤更多,誰的語言使用更不冒犯。根據Gallup的報告,近90%的Z世代支持同性婚姻,而這一數字在他們的祖父母那一代僅為37%。這表明,Z世代不僅接受多元化,他們可能還想將其打包銷售為一種生活方式品牌。

再來,反權威和反主流這一點在Z世代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他們看來,所有形式的權威都是可疑的,除了Google和Wikipedia之外。根據一項調查,接近一半的Z世代相信他們從社交媒體上獲得的信息比大學課程更可靠。這種態度不僅彰顯了對傳統學習渠道的懷疑,也反映了一種深深的自信——畢竟,誰還需要教授的知識,當你可以隨手查找幾乎所有問題的答案?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那些關於社會公正和全球觀的高尚標語。Z世代對於社會正義的熱情有如他們對於有機無麩質素食漢堡的熱情一般激烈。他們不僅要求平等,更要求每一種不平等都得到廣泛認識和修正,即便是在他們的智能手機生產鏈的某個血汗工廠角落

因此,當我們看到美國Z世代如何為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辯護時,不難發現他們不僅僅是在追求一個更加自由、平等的世界,他們也在享受這一過程帶來的每一點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和關注。畢竟,如果沒有Instagram的故事和推特的推文,進步主義還有什麼意義呢?

教育與媒體:扭曲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推動者。概念圖1

檢視馬克思主義在歷史上的施行結果,會發現它經常與壓迫、經濟失衡和人權侵犯緊密相連。然而,對於美國的Z世代來說,這些過去的失敗似乎只是距離他們太遙遠的歷史故事,而不是應當從中學習的寶貴教訓。那麼,為什麼這些教科書上的灰塵會讓他們如此安心地忽視了這些警示呢?

首先,讓我們說說那些被美化的統計數字。根據美國的一項民調,超過四分之一的Z世代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比資本主義更可取的政治經濟制度。這項數據在他們的Instagram故事中可能看起來相當時髦,但他們似乎忘了,過去那些實行社會主義的國家如蘇聯和東歐國家,經常伴隨著糧食短缺、政治迫害和對異見的打壓。對於一個從超市的豐富食品選擇中選擇早餐的世代來說,糧食配給似乎是難以想象的概念。

接著,Z世代的信息來源大多來自他們日常滑動的社交媒體平台,這些平台上充斥著理想化的社會主義宣傳和過於簡化的政治標語。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可能僅限於#社會主義好處的推特貼文,而非深入了解過去實踐中的深層次問題。當你的世界觀主要是通過濾鏡和有限字符構建的,那麼這種深入分析的缺乏是不足為奇的。

此外,許多Z世代可能將馬克思主義理想與對當前經濟不平等的批評混為一談。他們對於全球資本主義下的貧富差距和企業貪婪深感不滿,從而將社會主義視為一劑萬靈丹。然而,他們似乎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歷史上,那些追求平等最極端的社會,往往在實現其理想的過程中走向了另一種形式的極權和不公。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教育系統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如果歷史課本更多地談論工業革命的成就而非文化大革命的悲劇,那麼年輕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浪漫化就不足為奇了。在這個以視覺和感官為主導的信息時代,誰還有時間去深究枯燥的歷史文獻呢?

因此,當美國的Z世代在穿著印有切·格瓦拉的T恤,享受著資本主義下生產的咖啡和智能手機時,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熱愛或許更多是一種時尚的表態,而非對其歷史和理論深刻的理解。在這個年代,誰不愛一個好故事呢,即使這個故事的結局已經被歷史一次次地證明是悲劇。

教育與媒體:扭曲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推動者。概念圖2

教育與媒體:理想的傳播者或現實的隱匿者?

教育和媒體如何對美國Z世代進行「進步教育」,不得不讚嘆這真是一場壯觀的表演——用精心編排的教育課程和精選新聞故事,塑造了一代對馬克思主義抱有天真熱愛的年輕人。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當今的教育體系似乎更熱衷於教授關於性別研究和環境正義的課程,而對冷戰、蘇聯的歷史和東歐共產主義的災難性後果卻談之色變。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批判研究似乎不在STEM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偏向性的知識傳遞,自然導致了一代對於馬克思主義只知其光鮮亮麗一面的年輕人。

再來看看媒體,它們如何將一個理應客觀報導的職責,變成了一場社會主義銷售秀。在無數博客、YouTube視頻和Netflix紀錄片中,我們看到對古巴醫療制度的讚美,對斯堪的納維亞福利國家的羨慕,卻很少有人提及這些制度背後的經濟壓力和政治限制。這種片面的報導塑造了一種觀念:只要是反資本主義的,就必然是正義的、值得追求的。

更不用說,當Z世代的年輕人打開他們的智能手機,被推送的內容總是些「如何在社會主義下實現平等」的流行短片,而那些關於馬克思主義國家如何壓制言論自由和政治異見的故事,則被巧妙地忽略了。當社交媒體成為信息的主要來源時,那些精心編輯的帖子和推文,自然能輕易地操縱公眾意識。

因此,如果你感到困惑,為何一代年輕人會對一個在歷史上屢次失敗的意識形態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不妨看看那些擔負起教育和信息傳播重任的機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不是提供了清晰的歷史視角,而是選擇了更符合時代潮流的敘事——即使這種潮流正帶領我們重蹈覆轍。真是一場精彩的社會實驗,不是嗎?只是這次,實驗的對象是我們自己的下一代。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