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忠貞義胞」趕赴戰地金門?
國共內戰結束後,雖然中國大陸的江山已定,但雙方的軍事衝突沒有停止,而是轉向周邊的離島繼續對戰,金門可算戰事最激烈的離島。1949年10月,中共派出軍隊進攻金門,不過被國軍擊退,史稱「古寧頭戰役」;1953年9月,中共對金門放棄登陸戰而採用砲擊,導致雙方互相用大砲轟炸對方,史稱「九三炮戰」;1958年,中共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大砲襲擊金門,震驚國際各國,史稱「八二三砲戰」。以上還只是大型軍事行動,其他小型衝突根本多不勝數,昔日金門的安全程度比今天也門高不了多少,澳門卻有一幫人願意充當「忠貞義胞」,協助金門抵禦中共的威脅。究竟這幫人是反共心切,或是別有內情呢?
1953年6月19日,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報道澳門將有63名青壯難胞乘坐永生輪抵達台灣,然後趕赴前線(金門)工作。這批青壯難胞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會到戰火不斷的金門工作,隔日(20日)的中央日報就提供了更詳細的報道。據青壯難胞領隊黃述椿表示,原來他們來自澳門的國軍集中營,這表示他們是從前逃往澳門的國軍。7月2日中央日報報道這批青壯難胞為了達成「雪恥殺敵」初衷而「自動請纓」奔赴金門,參加「英勇戰士」行列。他們未來在金門的命運我們無從得知,但過去在澳門的遭遇就十分坎坷。
時間倒回1949年,當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時,國軍紛紛向各地逃亡,由葡國統治的澳門便是選擇之一。雖然有不少學者(如譚志強)指出國軍逃到澳門後,利用身上的武器裝備作惡,但其實並不是所有國軍都從事違法活動,至少有一部份棄械,被澳門政府安置在漁翁街的集中營。
澳門政府或許出於治安需要(國軍再差也受過軍事訓練),或許不想澳門成為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據點,或許其他原因,而把逃亡國軍安置在集中營。無論如何,澳門政府肯定不想有一批軍人待在澳門,畢竟他們可能會危害葡國在澳門的統治;逃亡國軍也不會想待在澳門,因為集中營的生活一點也不好過。照理來說,由台灣接收這批國軍是一個相對好的解決之道,不過蔣介石對於沒有跟他一起「共同進退」的國軍心存不滿,所以不會輕易讓他們來台灣。於是,他們的去向就成了台灣與澳門極需要解決的外交難題。
幾年後,事情好像迎來了曙光,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邀請台灣內政部、國防部商議問題,決定讓63名青壯國軍來台再轉往金門。其餘較為年老以及傷殘的國軍,在1955年後也獲淮前往台灣,澳門漁翁街國軍集中營正式走進了歷史。
事件最後好像得到了完滿解決,但63名青壯國軍是否真的如官方所說「自動請纓」保衛金門,還是他們別無選擇下被迫再度參軍?現時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解答這個問題。至於63名青壯國軍後來的命途,是安然無恙,還是戰死沙場,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中央日報1953.6.19、6.20、7.2
《救總實錄》,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輯指導委員會編,救總出版
原文:https://medium.com/史集-historical-market/澳門-忠貞義胞-趕赴戰地金門-49de833601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