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SK100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們還可以怎麼關心校園偷窺事件?|Epi.48

ASK100
·
·
在憤怒或沉默的兩極之外。
2021年11月5日,微博出現了 #網曝南京大學一男生偷窺女生上廁所# #南京大學偷窺男被罰400元後釋放#等相關熱搜,詞條實時熱度一度上億。與此同時,另一篇曝光偷窺人正面照片的豆瓣帖子也被廣泛轉發。

然而,學校官方遲遲未正面回應此事。於是校內學生的怒火,在校園表白牆、學生個人公眾號和朋友圈等線上媒體中愈燃愈烈。直至當日傍晚,校內海報欄逐漸被手寫的抗議信、標語所佔據。隨後,學校保安撕毀了這些未經批准而上牆的紙張。

11月6日晚19時,眾聲喧嘩之際,學校就此事召開了線上座談會(“榮校會議”),有學生代表參與,並允許其他學生旁聽。最終,偷窺事件當事人劉某某被校方處以留校察看一年的處分。

到文字推送發出的今天,這次惡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輿論震動,已經在校內校外漸漸平息。然而,近一月以來的各方討論也好,校方最終決定也罷,是足夠的了嗎?

我們認為還不夠。所以有了這期播客,推送中包含了播客裡的只言片語。但即便如此,恐怕仍舊還不夠;我們是希望,針對這樣的事件,大家能夠遺忘得緩慢一些。

👇

「00:50-10:08」到底發生了什麼?

警方接案出警的共有兩次偷窺事件,偷窺者均為劉某某:10月11日,第一位受害女生報警;到10月25日,受害女生收到“因客觀原因無法在法定期限作出處理”的通知。 10月26日,第二位受害女生報警,劉某某被警方罰款400元。

在10月11日監控所提供的信息上,官方最終通報與女生說法不一致:女生在校園表白牆發帖時表示,當日監控能夠清晰辨認劉某某身份,而官方予以否認。

那麼,10月11日至25日的冷淡處理,到底是由於無法辨認身份還是其他原因所致?

11月3日,數學系給出“初步處理意見",“院系初步處理意見”具體是什麼?除了沿用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作出的400元罰款處理外,還有其他來自院系的處罰嗎?


「10:08-18:08」學校為什麼會這麼處理?

高校在面對製度外的突發事件時,往往會參考其他高校的處理先例,校校相護。

那些更保守、更不嚴苛的處理方式會得到更廣泛的援引,它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至少不會出錯。

但有時也有例外:

學生和學校回應問題的出發點不同。

學生僅憑訴求難以推動管理人員改變制度,所以不得不去到校外,通過傷害學校聲譽的暴力溝通方式來迫使學校改變。

學校則認為,一旦學校聲譽受損,最直接受影響者是獲得文憑的學生(“文憑貶值”),不如大家把事情捂起來,自上而下低調處理。


「18:08-29:25」學校將偷窺事件定義為“校園安全問題”,迴避談論女性權益保護。

在日常空間裡發生的具體事件,同時具有社會關係的交織性(校園安全)和身份議題的獨立性(保護女性)。這兩個特徵並不矛盾,但我們比較警惕的是強調交織性來淡化身份議題的傾向。

具體到偷窺事件,有一種說辭會認為,男生也可能被偷拍,所以這件事是無差別的性騷擾、性暴力,而不是針對女性的狩獵,女生在小題大做。

可為什麼報案的總是女生?正是因為女性把這件事當成獨立議題,所有女生都在大聲說出來爭取自己的權益,才讓這件事浮出水面,也維護了所有人的安全。

如果官方願意支持身份議題,那麼接下來性少數、少數民族等等各式群體都會開始互相尋找,增大自己的聲量——群體產生分化,內部不穩定因素增加。但在現有的管理下,官方無法確保能在更多元、更有衝突性的校園中平等分配利益、減少大型沖突,所以會刻意會迴避獨立性問題。

在“榮校會議”後,官方表示將”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維護婦女權益方面的作用”,但在口號倡議之外,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婦聯組織中會有學生參與嗎?


「29:25-34:19」我們可以在大學課堂上學習、討論女性主義,為什麼卻不能在大學校園裡實踐女性主義?

即使教師想要就某一議題發聲,在校園範圍內,教師的發言權也明顯受制於行政力量。

管理人員的考慮是政治的、權衡的、日常的;教授專家的考慮是超然的、智力的、超前的。

教授願意去堅持自己的理想主義是一回事,願意去保護別人的理想主義又是另一回事。


「34:19-49:22」“有大字報那味兒了。”“是嗎?”

把複雜事件裝入簡單名詞的“罐頭思維”,會遮蔽事件與事件之間的種種差異。

海報中並沒有對劉某某惡毒的人身攻擊,更多是“我們不要偷窺”,是一個群體對校園空間的呼籲,是一群人要求學校正視和處理這件事。

學生之所以採取海報形式,是沒有其他地方可以發出有影響力的聲音了,是對決策意見反對無效的結果,並沒有真正的政治權力。

“南大學生張貼的海報是為了引起權力機構的注意,但真正的大字報不需要權力的裁決,在它貼出的一刻,這個人就已經身敗名裂了。”

為什麼我們在公共空間的討論總有大字報嫌疑?

“這是自我審查到極致後的結果。”

“歷史帶給我們的創傷,使得我們更加警惕公共領域演變成私刑場所、公共宣傳變成缺乏法律正義的公審。”

所以,時至今日,很遺憾,我們依舊不懂如何正確使用公共空間,我們依舊沒有機會去嘗試正確使用公共空間。


策劃 / 主播 / 文案 / 排版 / 投球手 塗色刷
剪輯 /投球手

Ask 100

獨立運營的采訪類播客,帶妳探詢生活方式、探討專業知識。
同名微信公眾號、小宇宙、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每周日晚同步更新。

-小宇宙:搜索“ASK100”
-Apple Podcast:请输入我们的RSS碼      http://www.ximalaya.com/album/32108013.xml 导入订阅
-喜马拉雅:在播客分区搜索“ASK100”
-网易云音乐:在电台分区搜索“ASK100”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