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旅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什麼?

K社長 新旅遊
·
·
IPFS
·
小,並不意味着不深度、不專業、不用心。小,反而可能是更專注、更垂直、更靈活。如果“小”對應着“弱”,這種“小”在商業層面是沒有價值,也不值得我們討論。那麼,一家小眾旅行組織,追求核心的能力應該是什么?怎麼做?

一些旅遊產業內的朋友發來話題和邀約,沒想到受到很多喜歡。

但對話現行我想只要有時間就多進行幾期,一方面把我想聊的話題聊完,一方面疫情第三年還有人在聊旅游應該如何做、還有人願意來聽,這也說明,旅游這個行業還是很有活力。

今晚我想聊的話題是《小眾旅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小眾旅行組織是一個很值得聊的話題,記得在說旅行社業的最終形式是小而美,這是趨勢層面或者說是工業特徴層面已經決定的東西。

但同時,我們知道小是結果,不是目的,一個想要創業、願意做經營的人很少願意把公司主動做小。👱

我們還發現,在旅游業的一些小公司的產品設計、表達、交付和實際體驗,有時候超過百人規模的傳統大公司。

為什麼小的反而做的更好?這樣的案例太多太多........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小而美?”

我的理解旅游業的小”與“小”之間各有不同。

小,並不意味着不深度、不專業、不用心。

小,反而可能是更專注、更垂直、更靈活。

如果“小”對應着“弱”,這種“小”在商業層面是沒有價值,也不值得我們討論。

那麼,一家小眾旅行組織,追求核心的能力應該是什么?怎麼做?

這些實際層面已經做的不錯的小公司,能有多小?

他們的規模、組織、盈利能力和市場回饋怎麼樣?

這樣的組織形態能持續下去嗎?

會是一個公司一個人的既理想又商業的長期形態嗎?

一個選擇小眾旅行創業的人,必須具備的閉環能力應該是什麼?

我找了3位在小眾旅行領域,有明確定位、具備用戶規模、有實際經營案例的細分旅行品牌。希望輔助說明大家理解旅行企業的組織形態,還可以是怎樣?

企業是由人組成,把人加以抽象其實是能力的組合,今天一家旅行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核心能力應該是什麼?

今天把他們敘明一些小眾旅行理念出來👇

1.品牌定位:

每一個人都是旅行家,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路上,感受生命的熱度,體驗自由的生活,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對自己的生命高呼VIVA(萬歲)。

創始人老K:老K在大學做一個針對大學生的戶外俱樂部,他想讓“每一個大學生體驗戶外”。達蚊西說,第一次聽到這話,觸動不小——他說自己是一個體驗主義者,深信“重經歷,輕占有”的生活方式,可在繁雜的社會背景與傳統的人際關係中,他無奈的求全,用旅行的方式踐行自己的信念,把它視為自己生命裡最大的樂趣與滿足。

就這樣,他們之間的信賴在一種理所當然和莫名其妙的情境下建立,瞬間根深蒂固……他們都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主義者,他們不願讓夢想繼續封藏,他們深信夢想會是創業最堅實的基石,他們決定了旅行家的DNA,創生了VIVA旅行家的信念和夢想。


2.品牌定位:

一個很小,但儘量美的旅行品牌,由兩只95后畢業生創立,我們專注實現年輕人純粹的旅行理想,致力於把美的體驗在旅行中發揮到極致。這裡有高品質的旅行線路產品,也有獨特的旅行價值觀,希望我們成為朋友一起旅行。

創始人月月:本是一名平面視覺設計師,學的是視覺傳達,以及現在我都不認為與專業有所脫離甚至覺得息息相關。17年底和火火在學校創立小眾旅行,兩年時間走完了8成的徒步短線,中間邊運營邊上課,畢業后開始全職。

近幾年腳步遍及全國除了東部沿海城市外的絕大部割區域,新疆,西藏,川西是最常去的地區,涉及徒步,騎行,休閑旅行,越野穿越等各個方面。沒有驚天動地的旅行經歷,但每次出行都會認真對待並且保持相對頻繁的頻率。


03.品牌定位:

專注於精品/網紅旅行線路的年輕人旅拍小團,主打小眾冷門或風景絕美的線路玩法,擅長發現擁有極致自然或人文風光的旅行目的地。

90后,曾經是浪跡多國的背包客、潛水員、浪人,如今是足跡遍布祖國西部地區、專職產品的旅行設計師、攝影師、領隊。天生的地理愛好者,熱愛戶外與荒野,追求在旅行與攝影之中找到平衡點,帶給用戶完美的旅行體驗。

疫情來之前的冬天,利用新媒體流量,抓住俄羅斯冰雪游的熱潮,產生貝加爾湖藍冰線和摩爾曼斯克極光線兩條爆款線路。----END---

CC BY-NC-ND 2.0 授权

〈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K社長 新旅遊〈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爆火之後的營地需要找準定位

定制游,還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旅游運營70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