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体调查报道校园暴力问题的一些构想

王庆民
·
·
IPFS

        一、从宏观上讲述中国校园暴力问题现状(发生数量、经媒体或网络曝光的严重校园暴力事件汇总,相关数据可以从国家教育、公安司法部门获取,以及通过其他地方的档案调查、采访掌握总体情况和数据的官员和教育工作者,通过互联网搜索等;校园暴力普遍性的具体情节)(估计这种数据中国处于空缺状态或者说不完善,而日本、新加坡就有具体数据的新闻报道,韩国、台湾地区也有相关数据,这些数据经合理分析后可以通过人均方式估测中国的情况)(用1个版面)

    二、深入各地学校,在校内外调查走访,了解校园暴力微观现状(采访老师、学校领导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学生、学生家长。不过存在巨大障碍,因为现在各地尤其中西部学校,又尤其小城市和县城中学,师生及学校、家长很容易抵触采访调查,以及避重就轻、拒绝访问、保持缄默等,所以最好采取找一些记者的熟人等方式慢慢侧面了解,慢慢打听,采取正式采访和非正式访谈结合方式。还有通过政府提供介绍信或者电话通知,让下面如实配合,而且说明只是为了调查全国范围的校园暴力,而非揭某地的短,而且无论调查出什么,都不追究相关者责任,才可能有所收获)(和三、四混在一起,共用至少8个版面)

    具体还有几点:

    1.调查中部、东部、西部不同地区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程度、具体缘由和具体暴力手段,老师、家长及学校处理方式(及介入程度,因为大多数校园暴力学校老师和家长根本不知情或者知道也完全没有干预),进行对比分析

    2.调查乡镇中学、县城中学、中小城市中学、大城市中学、一线中心城市中学、沿海大城市中学,对校园暴力程度、校园暴力具体情况手段及校方处理方式等进行分别了解和分析比较(中学为主,小学也要有所调查)(还要注意区分大城市的以市区户籍学生为主的学校和以外来务工人员非本地城市户籍子女为主的学校的差别、以市民阶层为主的家庭的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和有大量附近县镇和农村居民子女作为学校生源的学校的差别)

    3.调查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重点中学本部和分校、应届高中和高中复读班校园暴力的差异,同上进行对比分析,区别认识

    4.调查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杂处的学校校园暴力情况,因民族问题导致校园暴力出现的状况,同上进行分析了解

    三、采访了解各地学生家长,包括校园暴力施暴者家长、受欺凌者家长、旁观者家长(当然只是对家长了解情况下,无论事情发生时还是到后来才知道,无论是当事方家长还是作为校园暴力事件外听说、了解的旁观家长),了解他(她)们对于校园暴力的看法、态度,对此如何教导子女。而且对于家庭和谐度、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素质要重点关注。

    1.同(二1、二2),调查中部、东部、西部不同区域,以及农村、县城、中小城市、大城市、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等不同环境下工作生活的家长,了解他(她)们对校园暴力乃至对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子女家庭教育理念、内容、形式的不同,比较分析、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性与共性

    2.调查不同职业和不同收入、不同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对校园暴力的看法和应对的差异性,同1(例如工人、农民工、农民、知识分子、事业单位职工、白领、工薪阶层、军人等不同职业和阶层的人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她)们给子女营造的家庭环境的不同)

    3.非常重要一点--注意家庭和谐度、家庭内亲属间关系对子女参与校园暴力的影响。除了父(母)子(女)之间关系外,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子女参与校园暴力及在学校的各方面学习生活的影响也很重要。此外其他家庭成员与未成年人关系状况、家庭内未成年人之间关系状况(如果有兄弟姐妹的话,包括生活在一起的表兄弟表姐妹或其他亲近的校外玩伴)、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状况(例如祖父母与父母之间关系、叔伯姑姨之间关系等)。当然还有这些复杂的家庭关系共同构造的家庭环境整体的影响。而家庭成员之间频发的争吵、抱怨、发脾气、争执甚至对抗、互相打架等,毫无疑问对子女影响极为重要。还有家庭成员各种行为(主要指负面言行)对家中未成年人的影响。

    4.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给予子女生活费多少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影响(不一定成反比或正比)

    5.单独列举,尤其要注意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交互影响问题,主要关注长辈(也包括年长的同辈)对未成年子女(弟妹,或者也可能是哥姐比较弱势)的施暴行为,次要关注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家庭暴力对未成年子女的耳濡目染。

    四、采访学生,分别了解校园暴力旁观者、受欺凌者和施虐者的个人情况,包括学校、家庭对其的影响,他(她)们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动机(例如旁观者为什么要袖手旁观甚至起哄看热闹),了解并理解受欺凌者遭受的心理创伤,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对精神状态和心理异化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二、三)类似,此外还有:

    1.不同成绩(成绩较好的“优生”一般的中生和在休息成绩上落后的“差生”)的学生涉及(施暴或被欺凌,或二者都有)校园暴力程度和次数的不同

    2.不同性格和不同特质的学生在校园暴力中扮演角色的差别

    3.寄宿生和走读生涉及校园暴力的程度差异、具体情节差异

    4.对男女生涉及校园暴力的程度差异、涉及校园暴力类型和情节及后续的差异

    5.适当了解辍学学生曾经涉及校园暴力的情况;结合(五)适当了解涉嫌犯罪的青少年的校园暴力情况及其后续

    五、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公安、司法部门对于校园暴力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了解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情况,如何对待已经构成违法犯罪的少年犯的惩戒、善后(虽然绝大多数校园暴力都未受法律制裁),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预防、震慑校园暴力的措施(这个恐怕大多数地方也是空白状态)、在校内外对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状况,了解是否有制度性、持续性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措施,如果有,具体怎么运作,成效如何;如果没有,为什么没有,是意识理念不足还是资金问题,或者上级不支持和学校不热衷?等等(用1个版面)

    六、对媒体或网络爆出的较严重、较知名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追踪了解,再简单复述一下来龙去脉,尤其要注意这些事件的原因、具体情节、后续处置,还有施暴者和受欺凌者现在的情况(当然要尊重相关人员尤其受欺凌者个人要求,不应为了报道导致受到再次心理创伤)。(用至少2个版面,可以与(二三四)混编,在8个版面基础上扩展)

    七、记者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如贴吧、论坛、知乎、QQ群、微信等平台了解公众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看法(例如知乎就有校园暴力的专题,里边就有很多人参与讨论,记者可以通过看那些帖子了解校园暴力问题),还有受欺凌者(多数是曾经受欺凌者,如今已经上大学或者走入社会)在这些平台的自述、校园暴力旁观者或者欺凌者(同上)的讲述。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相对来说比在现实里更容易了解这些人对于校园暴力真实的感受和校园暴力对他(她)们的影响,更易倾吐真心,因为人们相对不担心因为爆出的校园暴力事件和看法影响他(她)们自己现在的现实生活。虽然不是完全可信,但是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往往比在现实里正式采访更能了解校园暴力真实情况和了解各种学生和成年人对校园暴力的真实看法。当然记者以浏览为主,适当时候可以参与讨论,引出一些需要了解的内容,对相关校园暴力问题的问询不要太直白,更不要表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同上,至少扩展或独占1个版面)

    八、采访知名学者,例如社会学家、青少年问题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尤其犯罪心理学家)等,结合(二)中提到的对中学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采访,以及(三)、(四)中对学生、学生家长的采访,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来龙去脉,从校园暴力的出现原因到过程,以及危害。(2个-4个版面)

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和研究:

   1.要注意了解(二、三)中不同地域、城乡、不同学校、不同家庭对校园暴力产生的不同影响

    2.注意研究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形式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影响(不一定都是负面)

    3.注意研究师生关系、学生与学校职工以及领导的关系、学生在学校内的地位等状况对校园暴力的影响(同上)

    4.注意研究不同形式的对校园暴力的惩戒方式和惩戒力度的不同对校园暴力问题遏制(或激化)的不同影响

    5.既注意研究校园暴力在发生时的直接危害,也要了解毕业后对成年生活的负面影响;既注意研究包括对个人行为、性格、价值观等社会学层面影响,也注意研究对心理状况的病理性层面影响(至少一部分人存在)

    6.既注意研究直接的殴打、虐待等校园暴力问题,也重视歧视、排挤、孤立、嘲讽等冷暴力;

    7.注意研究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及暴力倾向的校园暴力外显化和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如排他、冷漠、歧视等校园暴力内隐化(多出现于成绩较好学生)以及二者的重叠性、替代性

    8.注意研究随着互联网兴起后网络欺凌现象愈演愈烈的问题

    9.注意研究校园和班级内学生之间正常或非正常关系、冲突与成年人职场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异同性、继承性

    10.注意研究校园暴力与基层成人社会(尤其县城和农村)暴力问题的交互影响性

    11.注意研究校园暴力与黑恶势力的关联,注意流氓恶棍学生成为(或未来加入)黑社会成员的继承性关系

    12.注意研究学生中整齐划一教育和学生之间的排异、歧视等问题与当今整个社会存在的人与人缺乏互相理解、不尊重多元、人们对他人和对自己使用双重标准、相对主义高度泛滥(只讲对自己有利的道理,讲一面理)、缺乏同情心、恃强凌弱等问题的交互影响性

    13.注意研究传统文化、当今社会流行的各种价值观等思想文化因素对校园暴力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各种影响(不一定都是负面)

    14.注意研究导致校园暴力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及其区隔。

    15.划分学生个人责任和老师、家长、体制及社会的责任,以便于各自负起相应责任,并且据此进行改进。

    以上15点在报道中应该被清晰的提到,这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九、了解海外地区校园暴力状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防治校园暴力的各种措施以及经验教训,尤其要关注韩国、日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等与中国大陆在文化上近似的区域的校园暴力问题程度、具体情形以及防治措施,再适当了解欧美的校园暴力问题及其防治,还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校园暴力现状和防治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至少1个版面)

    十、采访和邀请知名人士谈论自己的校园暴力经历和看法,让知名媒体人也多进行了解和宣讲。当然名人大多数是成功人士,年少时往往生活在较好的学校(多集中于大城市),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校园暴力。而经历校园暴力的知名人士往往也是旁观者甚至曾经是施虐者,这也证明了校园暴力中受欺凌者(尤其是长期受欺凌、严重受欺凌者)恰恰被社会边缘化了,没有经受校园暴力的人容易走向成功,所以名人中可能很多不能对校园暴力感同身受,这些人本身也特殊,所以要慎重采访,而且不能把名人经历当成多数国民中学时代的普遍现象。而中小学阶段生活在中西部小城市或县城、乡镇的知识分子(例如大学教授、学者、作家之类)可能比较了解。而媒体人可能因为新闻报道,接触过很多校园暴力相关新闻,所以相对来说更能理解和认识校园暴力。如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的主持人骆新,就曾经主持过两期校园暴力问题的节目(20140707期《血色花季》和20150713期《你绝不宽恕?》),这样的媒体人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宣传校园暴力问题,让公众更能了解和认识其危害。(至少1个版面)

    十一、根据以上采访调查了解的校园暴力情况,尤其第(八)点中的相关研究分析的结果,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老师、家长、教育体制和内容形式、校园治理、教育理念和社会理念的进步与对校园暴力的重视、社会舆论对校园暴力的态度、防治校园暴力的法制化制度化等角度去寻求解决,营造能够有效防治校园暴力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至少2个版面)

    十二、媒体和政府及司法检察机关、学校、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NGO等社会力量进行沟通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加上和学生、教师、家长合作,形成防治校园暴力的链条,共同参与,并由媒体通过采访联系、调查报道作为连接的桥梁。(这个以现实活动为主,当然如果合作方有些时候需要刊登到报纸上,可以具体考虑)

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在这种社会行动中逐渐形成长期性、持续性的防治校园暴力的公民参与机制,让这种机制常态化,媒体始终充当呼吁社会、联结各方的作用

    2.要真真切切的实行,而非流于形式

    十三、以上只是一些个人建议,还有很多自己想不到的,希望将以上内容未提到而很必要报道的关于校园暴力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查报道

    十四、将以上相关调查采访以及各种研究成果进行报道,在媒体上用特刊或连续多期专题报道等方式公之于众,呼吁各界重视校园暴力问题,共同参与,积极治理校园暴力,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参考南方周末2016年3月24日的特刊《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用28个版面对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与分析,内容详实生动、理性客观,对用类似方式报道校园暴力问题极具参考价值。也可参考南方周末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专题报道,连续很多期都用4-8个版面报道抗战历史。不过个人感觉,如果是报道校园暴力问题,没有采用第一种排版好。

    十五、在未来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后,再次(多次,例如每1-5年进行一次,具体频度看具体情况和必要性)进行大规模的相关调查报道,包括对一部分曾经报道过的学校、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回访,了解校园暴力防治的进展和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其他问题:

    1.这里讲的校园暴力不止包括直接殴打、身体欺辱和虐待,还有辱骂、挑衅、威胁、歧视、排挤和孤立以及其他让受欺凌者痛苦、难堪的行为。不仅包括传统霸凌,还包括网络霸凌。而一些霸凌者在校园内外横行霸道、耀武扬威,还往往成群结队这样做,即使不直接欺侮具体人的时候,也对学校秩序和他人身心安全构成挑战。此外双方力量势均力敌,互相欺侮(冲突)或对抗的非正常同学关系同样也是应该关注的。此外,校园暴力并非只指物理空间概念上校园内发生的暴力,而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在所有地方遭遇的来自其他学生或者社会辍学流氓恶棍欺凌的行为。这一点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把校园暴力等同于“校园内的暴力”。相反,很多在校园内学生的冲突发生后,往往会在校外发生严重的欺凌行为。

    2.如(二)中所说,由于现在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状况,导致想清晰完整采访校园暴力问题变得很难,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如果直接采访很容易碰钉子,或者虽然可以采访,但是相关人员(老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刻意隐瞒或者说谎,导致不能从相关人员嘴里得到真实情况。所以一方面要当地政府配合,让学校师生说实话。或者通过记者的熟人介绍(最好认识一些中学的校领导和老师),寻找一些学校作为标本切入,慢慢“渗透”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侧面打听。一个方法是中西部小城市或者县城出身的记者自己回忆情况,加上和老家的联系,通过和老家亲朋好友的打听的日常了解得到一些情况,当然或者就是通过熟人介绍去采访。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七)里边讲的互联网了解一些现实。而利用媒体已曝光的事件进行归总、分析性复述也是一种办法。如前面提到的东方卫视的那两期节目就很全面,讲了很多校园暴力事件以及前因后果,南周可以通过联系征询电视台同意后使用相关资源。

    3.千万不能为了图省事、为了方便只调查个别地方的学校,也不能把国内校园暴力问题简而化之,一概而论。前面已经多次讲了校园暴力的差异性极大,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不同的家长和家庭环境等差异状况下校园暴力程度和具体情形有巨大差别。而且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为分析和解决校园暴力提供了可能条件(例如校园暴力不严重的学校的优势自然可能被借鉴)。例如农村或者县城校园暴力比大城市市区学校严重,背后有很多原因,例如教育软硬件资源(尤其师资)、教育理念、学校环境、学习内容和形式、当地社会风气等;中产阶级家庭比农民家庭的孩子更少出现校园暴力、受教育水平高的学生更能合理遵守校规校纪等也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如果只调查某一两个地方,很容易导致调查出现严重偏差。我建议至少要调查30个学校(也可以有所减少,如调查15个至20个学校(不能再少了),但是下面涵盖的那些地方应该都包含,而且样本多就可以避免出现误差),其中:中部15个、西部5个、东部10个;一线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5个、中小城市(地市)8个、县城10个(包括贫困县5个)、乡镇中学2个;沿海地区10个、内陆20个;明星学校(例如人大附中、长郡中学、衡水中学)2个、重点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及以上,普通省示范性高中10个,更高的5个)15个(包括“明星学校”),非重点中学15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居的学校至少2个、特殊学校(如残疾人学校)至少1个;有本部和分校的,尽可能都采访了解,至少得有10个学校采访其分校;有复读班的,至少要了解3个以上的学校复读班。而对于老师的采访同样覆盖这些,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城乡以及不同学校乃至不同性格的老师看待校园暴力的态度和处理校园暴力的方式往往大相径庭。至于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了解,同样如前所述要了解不同地域、城乡、不同阶层、家庭情况(是否和睦、有无家庭暴力以及严重程度等)等差异极大的样本,如果采访的老师、学生、学生家长分别都能超过100人,这个样本就比较真实全面可靠了。

   虽然这样会大大增加采访调查的成本,但是如果不这样,就很难反映中国校园暴力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一部分人认为校园暴力离自己很远,只是个别人会“遭殃”,而另一部分人对校园暴力看的太重,最终也不利于理性看待校园暴力,当然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不同地域、城乡、学校本身也各有各的原因,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子女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也有各自的特殊性,校园暴力的原因和具体过程及影响有共性也有区别,只有分开探讨才有意义,否则按相同的方法对待和治理只会水土不服。

    4.在采访和研究校园暴力问题时,既要关注那些造成受欺凌者死亡、致残、受较严重伤、受辱(例如被扒光衣服拍照放网上、在身上撒尿及性侵)、得严重的精神病以及其他严重的校园暴力,又要关注不是太严重的一般性校园暴力。把涉及学生较少的严重校园暴力和涉及学生较多的轻度中度校园暴力问题都给予重视。当然还要注意偶发性的校园欺凌与长期性持续欺凌的差异以及各自的危害。

    5.在参与采访记者方面,应该选择与地方政府和平民打交道经验丰富、有各种谈话经验(甚至可以说有类似刑侦人员的“套话”能力,能够套出被采访对象的真话,而且不被谎言迷惑,能去伪存真)、有正义感与同情心同理心、对校园暴力的概念有清晰认识、对国内校园暴力状况有较多了解(最好是有过对校园暴力事件采访的经验的)、个人在学生时代不属于欺凌者、也不对校园暴力麻木的记者进行调查采访。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了解校园暴力的真相,也能公平公正的进行采访和总结。

    6.除报道校园暴力问题之外,还应当顺便报道一些其他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和校园暴力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关系,而且这些地方也是亟待社会关注和解决的。例如教育体制问题:应试教育、高压学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对身心的摧残及其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退化、教育教条化枯燥化虚伪化、人文教育缺失、课堂教育与现实社会脱节、师生关系畸形、学生在校自主度低和主体性缺失、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缺乏对学生尊重多元、合理对待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意识的教育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各地教育质量差异大、很多地区教育理念落后;学生心理问题;家庭暴力问题;青春期逆反问题;青春期性问题、学校男女生关系问题;学生如何走入和适应社会……总之有很多与学生有关的问题,如果改善这些,对解决校园暴力也有所助益。它们与校园暴力的关系以及这些问题本身的改变的必要性已经在拙文《关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治理的一些思考》中有很详细的叙述了。而且只有将关注校园暴力问题扩展到其他教育问题的层面,才能覆盖全体学生(毕竟校园暴力中直接涉及到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只占学生总数的一部分,严重欺凌和严重被欺凌的往往只占全体学生较低的比例),才能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解决当今全体大中小学生面临的各种复杂多样的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保护学生权益、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7.我个人的经历因为过于特殊,不是一般性校园暴力经历者,如果报道我的经历反而因为个人特殊情况,干扰对普遍性的典型的校园暴力问题的判断和理解,因此不应作为报道的一个内容。当然我暂时还不想立即向社会公众公开我的经历也是一个原因,具体情形在前两篇文章已经详细讲述了。此外如果把我讲的一些个人经历作为样本,岂不是有挟私怨报复之嫌。我已经很对不起一些老师和学校了,没必要再多一层。而且时过境迁,一些事件离现在好几年了,不如采访新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更好。同样我也不希望把我曾经上的学校作为采访对象。原因也是一样。当然如果很必要的话,也可以把我的写上。不过我写的相关东西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当然如果在适当的时候,我也愿意公开自己经历,在很多方面对社会产生有用的启示,不过那就是另外的时候了。

    8.对于校园暴力的报道要综合各种声音,无论是受欺凌者、旁观者、施虐者,无论是学生、老师、专家教授,无论是(家长方面)农民、工薪阶层、中产阶级、富人,每个人的声音都应该拿来放在台面上展示,分析思考,无论是类似“政治正确”的官方或学校、媒体、学者的声音,还是网上杂七杂八的对校园暴力的看法,都应该被严肃审视,然后根据真正的道理,基于基本人权,基于公平正义,基于人道理性,基于学生权益来进行评断和沟通,以达成解决校园暴力的共识。(我一直主张对待校园暴力乃至成人社会犯罪问题上,公平正义高于宽容仁爱,必须遵循在合理范围内受害者优先保护、侧重弱者权益的伸张,不能把保护人权搞成保护欺凌者,不能把罪犯和受害者颠倒位置,不能把弱者和强者的行为不加区分、不考虑前因后果和各种内情的同等对待。对此在《关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治理的一些思考》一文中有详细讲述)

    9.我相信南方周末各位采编人员的能力,我写的这些只是参考,你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取舍和增删,你们所采访、编辑和刊发的相关报道一定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优秀。南周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进步媒体,每一次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深度报道能够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影响数百万、数千万乃至更多国人,对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良多。我相信你们,期待你们,希望你们能够为广大弱势群体发声,利用南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拯救当今、未来的亿万未成年人,让每个男生女生都在安全、自由、快乐、公正、既受到呵护又独立自主、充满爱与温情中度过美好的学生时代。

    10.未尽之言,或者在本文中一笔带过的内容,很多具体写在《关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治理的一些思考》和《一个“特殊”学生的自述》两篇文章中了。

  (本文最早发送往南方周末编辑部,因此文中有些话语会提及相关内容)

(注:本文是应南周一位记者C的询问,我增加的关于媒体调查校园暴力问题的个人建议,2016年底写作,2017年初完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王庆民中左翼社会民主主义者;希望为没有话语权的边缘人群发声者;致力于改善民权民生,做些实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Sam Hou Fai elected as Macau Chief Executive

岑浩辉高票当选澳特首与澳门建制派政治垄断加剧的忧患

Writer Wang Qingmin's response to the Frankfurt Book Fair's forced expulsion and indefinite 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