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ota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相对静态之下:为何我是麻木的(下)

Bota
·
当我去看那些人们的遭遇,我没有感觉。因为那个倒霉的人不是我。当我看到Rong对于那些事件的愤怒与无奈的时候。我会想,是不是我太冷漠了,仅仅就是因为没有发生在我的身上就体会不深。

隔离了快20天的时候,我决定去转发一些内容。有的是和联系物资相关的,有的是批判举报求助信息者的。不多,就只有三条。我发朋友圈的内容向来谨慎,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掌握非常多的信息,发言并战队会非常鲁莽。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极度特殊,甚至你根本不知道会不会总是这样的时候。我为何要选择去转发,也就是打破自己的那些无感。

首先,是打破一种无形的恐惧——唯恐被当成什么,唯恐被批判,唯恐给自己的生活造成麻烦。然而,我需要做的实际上只有屏蔽掉没法互相理解的人,尤其是父母和亲戚。我在这里的第二篇文章《我和观点不和的人的距离》有写这些。有时候跟Rong讨论,父母们的基本态度都是“你不要参与这样的事”。因为我们都知道,背后的风险。但是这样真的没有风险吗?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是不是你。有趣的是,现在,我所住的楼下一层有了阳性的人。然后,自己的遭遇与另一名上海密友的遭遇做了个复制——一样都是楼长得病,一样都是需要封楼。只是,我的处境没有波及我的生活。隔离日子的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我没有去思考疫情封锁会在何时结束,反而去促使我不断思考各种与自己生存相关的现实问题。我如今安心的待在家里,并不是因为我准备的有多好,而是因为幸运。人们不断转发,即便和自己毫无关系,只是因为都清楚,下一个会是我吗?没有人为遭遇痛苦的人说话,那么当我遭遇痛苦时,也没有人为我说话。所以,即便无感,我也得去做小小的转发。

网络时代让信息的流通更加迅速。信息发布不再只依赖于官方媒体。普通人发声有了更多的渠道。也正是如此,像是微博,推特这样的地方,普通人可以通过发布信息获取流量,可以激发人们对恶性事件的广泛关注。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当人们不断关注负性事件的时候,更多带来的都是压抑,愤怒,无奈乃至抑郁。作为一名微博用户,我也曾在浏览的过程中满是愤慨。时间长了,这些影响着我的作息生活。干脆,我放弃了时刻关注。也正是如此,我对很多的社会事件无感了起来。更多是缺乏感情的关注,暗暗记下。这种无感实际上并非是一种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我总是因为各种身边的事件而不断浏览关注,那么也是在社交软件拖累,让其获得流量,并被消费。

更多的转发,最终形成一股一股的舆论。有很多时候,我很疑惑:到底选择加入舆论,还是继续旁观舆论。我想,我更多是那沉默的大多数的一部分。舆论不代表着事实。令我讨厌的,是缺乏信息量的同时疯狂发泄情绪。很多时候,我看着朋友圈,微博,即刻······这些地方,那些到底是人真的在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看法,还是只是在表达情绪。有的人是前者,有的人两者都有,还有唯有后者的。

这样的时代浪潮,让人愤慨,让人狂热。每个人都想办法去生存。我忽然想起一句话:

“当你交出自由获得保障,你既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保障。”

细想一下,背后的逻辑还挺悲哀的。最近在看《西方文明简史》,刚好到中世纪的这部分。我想着如今人们就像是那些农奴一样,为了寻求庇佑,不得不放弃自由。ta们要努力工作为自己赎身,自己的子孙继承自身的债。那些意识形态,在人们对生存的寻求下,就像是一种工具一样。当被威胁生存,只要可以活着,哪管自己的意识形态。各种词汇,展现在我的脑中:巴浦洛夫的狗;佛洛姆的《逃避自由》;监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权力。多种内容混在我的脑子里。

“ 要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 这句话是被断章取义出来的一段话。我在理解的时候,便觉得,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当人真的尝到自由的味道时,明白自由的代价,愿意接受代价,并对此追寻的时候,那种对自由的渴望是不可能被控制的。

身体无法自由,但是人的意识永无边界。麻木,是因为不断循环而导致的结果。无感是最可怕的事情。比感到痛苦,还要可怕。当人无感,“我是谁”会被慢慢忘记,然后被环境慢慢削成ta希望的那个规格。

什么是幸福的,可以发声,便是幸福。语言是一种权力,是力量的体现。因为可以思考,可以直面,恐惧慢慢也不在是恐惧。

昨天看直播,那个人问:你真觉得你很安全吗?我心里默默回答:当然不是。所以我恐惧,所以我愤怒,所以我想知道为什么。

ps.这是一篇迟来的下篇,实际上也是因为过了自己写下篇的热乎气。但是这个让我觉得有点语无伦次的下篇,也展现了一些我的想法。matters是我第一个公开发表成篇的思考的地方。希望,可以继续写下去。希望哪一天,我连梯子都不用爬就可以上matters。

保持觉察,保持愤怒,保持行动,保持希望,保持身体健康。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