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瑜伽師地論》_20240126
單純地記錄,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堆壘出的法義,真實或不真實,唯有徹力實際修行。
《瑜伽師地論彙集》p503~513
〔原文〕續p503
■ 一分修等三摩地_2
復次,云何一分修三摩地?
謂於此中,或唯作意思惟光明相,
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於定,
如是二種,隨其次第,或了光明,或睹眾色。
云何具分修三摩地?
謂俱思惟而入於定,亦了光明,亦見眾色。
如是修習光明定者,定難差別有十一種,
所謂疑等,如經廣說。
問:此誰難耶?
答:三摩地相,相有二種,謂所緣相及因緣相。
用彼為依住三摩地,若退彼相,便不能住。
此中最初,於所顯現光明色相,不善之故,便覺有疑。
方便緩故,有不作意。
如:於眾色不欲見者,或閉於目,或復背面,
此觀行者,於諸色中不欲作意,亦復如是。由不善守根門等故,有身麤重。
多習睡眠,或多覺悟便增惛睡,不見眾色。
設有所見而不圓滿。為此二事,極作功用力勵思惟,
故有太過勇猛精進。
由有太過、策勵過故,還極下劣。如急捉持,斥鷃鳥者。彼唯思求光明之相,此與見色若俱生時,
悕一得二便生踴躍,猶如有人得二伏藏。遍於諸方,欻(ㄔㄨㄚ)然并見不祥之色,便生大怖,
猶如有人兩邊旋轉卒起。彼於行時,或復住時,於世雜類起種種想;
如是外想,與定為難。或復因其所修習定,
謂己為勝,觀他為劣,便自高舉。
如是,亦得名:種種想。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
如是多言,與定為難。若從定生光明之相及見色時,
便捨內修相續作意,願樂於外諦視眾色,
故極思察,與定為難。
如是諸難,隨其所應,障三摩地、所緣相及因緣相。
或有遇此,退失所緣、因緣相故,如期次第,二相俱沒。
.
■ 喜等俱行三摩地_3
復次,云何喜俱行三摩地?
謂初二靜慮諸三摩地。
云何樂俱行三摩地?
謂第三靜慮諸三摩地。
云何捨俱行三摩地?
謂第四靜慮已上諸三摩地。
.
■ 四種修地_4
復次,云何修定為得現法樂住?
謂於四種現法樂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及未圓滿清淨鮮白諸根本地所有修定。
為顯修習未曾得定,
是故,世尊說:初靜慮前方便道。
云何修定為得智見?
為諸苾芻於光明相慇懃懇到審諦而取,如經廣說。
當知,此在能發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
此中天眼,於諸色境能照能觀,說名為:見。
能知諸天,如是名字,如是種類,
乃至廣說如勝天經,是名為:智。
云何修定生分別慧?
謂諦現觀預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或為修習諸無礙解。
云何修定為盡諸漏?
謂阿羅漢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
■ 五聖智三摩地
復次,云何五聖智三摩地?
謂我此三摩地是聖、無染、無執,廣說如經。
此中示現:五行相智。
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淨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聖者,善故,名:聖。又無漏故,名:聖。
自體智攝
無染者:顯善聖性。
無執者:顯無漏聖性。補特伽羅智攝
非凡夫所近者:謂諸佛及聖弟子所親近故。
是聰叡所讚者:謂即彼所稱讚故。
是諸聰叡同梵行者,常不訶毀者:謂一切時常稱讚故。
非如世間初靜慮等:
為背下地修方便故,先以靜相而稱讚之。
為趣上地修方便故,後以麤相而復訶毀。清淨智攝
寂靜者:所治煩惱永寂靜故。
微妙者:自地煩惱不愛味故。
得安隱道者:所得之道無退轉故。
證心一趣者:已得無尋無伺地故。果智攝
現在安樂者:能得現法樂住故。
後樂異熟者:引無餘依涅槃樂故。入出定相智攝
正念而入者:善取能入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正念而出者:擅取能出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
■ 聖五支三摩地
復次,云何聖五支三摩地?
謂諸苾芻,即此身內離生喜樂,廣如經說。
初靜慮攝
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
所滋潤者:謂喜所潤。
遍滋潤者:謂樂所潤。
遍充滿者:謂加行究竟作意位。
遍適悅者:謂在已前諸作意位。
由彼位中,亦有喜樂時時間起,然非久住,亦不圓滿。
於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
謂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譬如黠慧能沐浴人,
或彼弟子者當知喻於修觀行者。銅器、瓦器,或蚌蛤器者:
喻為離欲生喜樂故,教授、教誡。細沐浴末者:喻能順彼出離尋等。
水澆灌者:當知喻於尋清淨道。沐浴搏者:以喻於身。
帶津膩者:喻喜和合。
膩所隨者:喻樂和合。
遍內外者:喻無間隙喜樂和合。不強者:喻無散動。
不弱者:喻無染污,亦無愛味。
第二靜慮攝
又於第二,喻有差別。山者:喻於無尋伺
尖頂者:喻於第二靜慮無尋無伺,
於所緣境一味勝解。泉者:喻於內等淨支。
水軸者:謂水傍流出。
水索者:謂水上湧出。
此二種喻,如其次第顯示喜樂。
滋潤等言,如前解釋。無不充滿者:當知喻於無間相應。
第三靜慮攝
又於第三,喻有差別。如溫缽羅等離喜之樂,
彼相應法及所依身,當知亦爾。水喻離喜無尋伺定,喜發踴躍,
由無彼故,喻華胎藏沒在水中。
第四靜慮攝
又於第四,喻有差別。
清淨心者:謂與捨念清淨相應,超過下地諸災患故。
鮮白者:謂性是善,自地煩惱無愛味故。何故復以長者為喻?
謂彼所作皆審悉故,不放逸故,
思惟籌量觀察勝故,於增減門無不知故。
證得清淨第四靜慮者,亦復如是。
凡有所為審諦圓滿,無諸放逸,
於一切義無不了知,其性捷利。八經、九經以為喻者:
由堅緻故,顯蚊虻等不能侵損。
首足皆覆者:若有二失,容可侵損。
謂衣薄故,有露處故。今此顯示,二失俱無。
此定亦爾,其心清淨鮮白周遍,
一切散動所不能侵,堪忍寒暑,
乃至他所呵叱、惡言及內身中種種苦受。
觀察緣起攝
又於第五,喻有差別。
於所觀相慇懃懇到等,當知已如前釋。
謂審觀察三世諸行,
於能觀察,又復觀察,是此中總義。
何等名為聖三摩地?
云何建立五支差別?
謂四靜慮中,所有聖賢心一境性。
及於安立審諦觀察,
如是名為聖三摩地。
依於四種現法樂住,建立四支。
依審諦觀察緣起法故。
又斷除餘結縛故,建立第五。
當知,此中二因緣故建立五支。
★ 修行很現實。不是一種幻想,也不是想像,而是一點一滴地撥雲見物般—真實。
★ 真正的善,唯有與般若相應。
★ 寂靜,即是止息煩惱。
★ 身佛法的解脫知見,方名正知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