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写出渴望的理想之地 · 第二天

理想之地(2):另一种呓语

枯北
·
·
IPFS
·
好吧,上次写根本没有考虑第二天的题目,写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压根就不觉得这样的理想之地有一丝一毫存在的可能。况且我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

如果這個地方,哪怕只有千份之一的機會存在,是基於你在現實裡經歷過、體驗過什麼,而讓你渴望著這個理想之地?

比方說,現實世界中,是怎樣的事情讓你感到「信仰被充值了」,讓你相信著可以有這樣的地方、這些價值的存在?

接上上一篇的结尾:

我享受人人能够自由谈论理想的环境,但我的理想之地是那种每个人都不要去把自己脑海中的理想之地去付诸实践的地方。

好吧,上次写根本没有考虑第二天的题目,写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压根就不觉得这样的理想之地有一丝一毫存在的可能。况且我完全是在胡说八道,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

不过我能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有真实生活作为依托的。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我越来越觉得人生充满无力感,无论怎么都挣脱不掉,而我挣脱不掉的事物,恰恰是另外一群人的“理想”。

小时候被父母催促着学习,他们的理想是我能实现他们没有完成的事情,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组成一个和谐的家庭不要天天吵架,这是他们的“理想”。

我算是个靠搞研究写论文吃饭的家伙,最近两年越来越觉得,除了极个别的比如中文、古汉语之类的具有地域性的研究之外,现代学术体系是由一群白人男性所主导的游戏,前沿由那么少数几个人掌握和定义着,进入这个行当的人要接受一层一层的筛选,英文写作,进行某些固定流程的研究成果展示。这是人类文明所演化出来的“学术理想”。

我是个内向的人,我曾经想要突破这个状态,但有时候我发现过于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会冒犯到别人,被贴上一些标签,“情商低”,“直男”什么的。我不想去争辩什么,于是退回不与别人交流的舒适区。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悲哀,或许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能够顺畅地沟通,也是很多人的“理想”吧。但有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凭什么要互相理解?

推广一下成为一种谬论,是不是生活中逃不掉别人的理想了?每天去花钱买东西,实现了别人赚钱的理想,每天去工作,为别人创造理想的产出。而我太久没有问过自己,我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肯定不是停留在消费,也不仅仅是工作赚钱,这些行为把自己嵌入到经济社会中作为螺丝钉,维系着现存体系的运转。每个人的成功都看似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陷入了不知理想为何物的境地。

我的理想之地的终点也许是把人类改造成独居动物吧,但这又完全没有什么自然条件与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是另一种呓语。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枯北不合格的造论文手艺人。 跑步爱好者。 涉猎人文与社会科学各种文字的翻书匠,也算是研究者。 写作计划:生活杂感,读书笔记,影评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想象的礼物

要给世界留下些东西:个人纸质材料的收藏

印着Audrey Hepburn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