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移心不移(談移民系列之一)
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和地方,揾夠就走的心態從來都有,一有甚麼風吹草動,大家都會積極考慮。
以前移民的定義是遠走他鄉,差不多不會再回流,即使回來探親,也不會太經常,的確有點生離死別的感覺。我在八零年代初出國留學,雖然預期畢業後會回來,甚至在暑假期間也有可能回港小住幾個月,但岀發之日,大部分親朋戚友依然選擇來送機,那麼多人,幾乎是拍個照,寒暄兩句,便要上機告別了。當然今時今日已沒有這種勞師動衆的事了。
大概在中英聯合聲明落實,肯定香港將會被交還中國,在恐共情緒的影響下,香港的移民潮一下開始,經過八九六四之後,連其他非英語地區國家亦成為另一個考慮,最重要的是,買個保險。萬一在九七之後,香港真的會赤化,買了保險的人,起碼有個容身之所,個人自由和財產還算有個保障。而基於這個心態,我相信很多人攪移民並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只要確定香港仍顯示有五十年不變的保證,很多人會願意回流。
於是當時出現了所謂的「太空人」生活模式,男士在港繼續努力搵錢,太太和子女留在異國生活,履行移民的條件責任,一家人只有一年的長假期間,才會團聚。那個時期,大家都有類似的親戚朋友,見面時總提到坐「移民監」的非人生活,刑滿考取入籍資格後的自由。當然一定夾雜著一些夫婦,因長期分居,終出現家變。或者有人申請入籍時被發現未滿居住時間,甚至被揭發虛報資料,連移民資格也失去。不過亦有霸氣者,在這情形下,撕毀移民紙,唔移民咪罷囉!可見當其時,一些移民的心態,只求那居留權,但未必會永久居留,更不必對這個國家完全認同。
九七大限之後,由香港申請移民的數字,大幅下降,反而不少採取觀望態度的,覺得香港的情況未有太大改變,選擇回流,特別是在移民國的工作情況未如理想,或者要連降幾級,當然期望回復過去風光。很多人因九七問題而移民的,當日仔細老婆嫩,現在子女已上大學,可以自己照顧自己,於是兵分兩路,兩邊都有房子單位,去到那裏也有住的地方。其實以加拿大為例,他們一直有自稱為「雪鳥」(Snowbird)的長者,加拿大地區普遍在冬天相當嚴寒,對老人家比較不方便,因此在冬季期間,有些長者會南下到溫暖的如佛羅里達州過冬,春天才回來。政府有褔利政策照顧他們,使他們生活沒有因此受影響。
我認識的朋友之中,有個朋友的父母選擇住在多倫多,他們不怕冷,卻怕香港的熱,因此到五月左右便回多倫多,約中秋時便回來。後來Auntie踼爆,因為是Uncle要回來賭馬!也有人在十二月那邊開始凍和下雪時回港,剛好過聖誕和農曆新年,到二、三月便回去,算是避寒吧,也是一年一度跟子女見面。今天,航空交通發達,雖然飛半個地球,起碼有直飛航線,比以前可能要轉兩三次機,方便不少。
而很多國家的旅遊條例,一旦准許入境,逗留期限可以有六個月。當年我父親便在夏天季節來多倫多住三幾個月,雖然沒有移民的打算,也能享受移民的生活。今天地球村的概念下,村民的流動性很大,每個地區住上一個時間,再到下一個城市,川流不息,是大有人在的。
到現時,談移民的,很多時候是因為政治因素,今日在香港,考慮移民的,是談台灣,星加玻,馬來西亞,以至泰國等地方,因為離香港近,回來旅遊探親也方便,而一旦那些不明朗因素消除,便隨時回流,這大概是今天談移民的一大考慮吧。所謂移民,只是方便自己在世界上,多一個竭腳的地方。
我想起林子祥在1979年的歌曲《抉擇》,便是說移民難民的,其中先說到「再起我新門牆,似那家鄉樣」,到最後更是「勝我舊家鄉」,便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心態,今天是肯定沒有的,時代終究是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