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殺的孩子
「媽媽,我的好朋友叫我不要理某某同學,我說不可以,大家都是好朋友,然後他就不理我了。」
「媽媽,我有時候想自己玩,但是我的好朋友一直要拉我一起玩,我都不能玩自己想玩的,覺得很難過。」
「媽媽,我的好朋友又生氣說不愛我了,我想要送他六支鉛筆,可以嗎?」
以上這些話,都是讀中班的女兒轉達在學校與同學相處的狀況,也可以看出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必須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感受到有些孩子比較屬於討好性格,有些孩子則是控制欲比較強,當個性迥然不同的兩個孩子成為好朋友,勢必會面臨許多相處上的磨擦,也必須要學習調整心態與拿捏尺度。
曾經很擔心好朋友生氣的女兒,在某一天告訴我:「現在某某生氣,我已經沒有感覺了,我就跟別人玩就好。」然而,女兒跟這位好朋友也並沒有吵架或鬧翻,只是他們都從中學會了結交更多朋友,不再把彼此當成唯一,也因為有了更多玩伴的選擇,讓他們不再時常處於誰又生氣或誰又擔心的焦慮心理。
在韓國小說家李花兒的《想殺的孩子》這部作品中,描寫的便是兩位高中女學生的故事,她們在彼此身上得到原生家庭所不能滿足的部分,家境貧困的瑞恩從家境富裕的珠妍身上得到了關懷,亦得到了物質上的滿足;珠妍則是從瑞恩身上得到了陪伴、肯定與支持。
某一天,瑞恩被發現在學校被磚頭砸死了,而種種跡象顯示出嫌疑犯是珠妍,於是小說的情節就如同電影的分鏡,分別從每個人的角度去描述這兩個女孩的關係,其中也安排了犯罪側寫師的角色,試圖去帶領讀者勾勒出這兩個女孩真實的心境感受。
我們在小說中會發現一件很奇妙的事,不同的人對於瑞恩及珠妍的印象是呈現兩極化的,就如同我們每一個人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也是如此,一個我們認為善良的人,可能在另一個人的心中有其它不能忍受的缺點,所以到底什麼才是真相呢?
瑞恩與珠妍兩個女孩的友情確實並非全然平等的,但真的足以構成殺機嗎?而小說中也血淋淋地呈現珠妍的律師不求真相只求打贏官司的心態,尤其珠妍的父母真正關心的不是女兒的心情,反而顧及的是自己的名聲及顏面,而這一切更讓珠妍感到困惑,忍不住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為兇手?
這部作品作為推理小說可謂精彩,但我認為更值得深思的是兩位女孩彼此之間的情感糾葛,背後都是因為對愛的匱乏及不安全感所造成,才會產生過度依賴與控制(被控制)的恐怖平衡。猶記得一位女性朋友曾經跟我訴苦她的好朋友與前男友復合,批評好朋友重色輕友,並且內心盼望他們能盡快分手。而這部小說也正好描述了同樣的嫉妒心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透過小說去理解其背後的原因,也很適合給所有的父母閱讀與思考,當孩子在學校遇到類似的人際困擾時,我們應該如何從旁去協助與引導?
故事的結尾絕對令人意想不到,在此賣個關子,希望大家有空買書來閱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