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擁抱擁有「社交矛盾」的自我
昨天朋友在IG的現實動態發了一個社交負面人格的測試,一測發現自己竟然得了349分,也藉由題目發現自己在社交上擁有的心態與想法。
台灣疫情爆發的去年,我總共有五個月的時間都待在家裡,每天生活規律、起床餵貓、吃早餐、愉快地做著自己喜歡的烘焙、偶爾玩玩拼圖、打掃房間。比起同學們認為被疫情困住了整個夏天、我卻覺得或許我才是透過這個夏天,找到自己真的想要的生活方式。那五個月來我的身體健康了很多、痘痘也都消失,我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不是對於社交有著極大興趣的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待在自己快樂的小空間裡面。
我以前覺得自己是善於社交、也樂於社交的人,幾乎班上的同學我都能打成一片,和大家都非常友好、也很少有爭吵的情況出現,我以為或許我明白社交、也懂社交,但卻沒有察覺到內心的空虛感。大學有次和一群同好聊天,在聊完天之後我卻感受到陣陣的不舒服,我那時才發現,或許和一位摯友進行有深度的談話才是能讓我滿足的有效社交。到現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一直都在慢慢釐清:為何我不喜歡社交?那又為何我以前認為我愛社交?自己在接觸各種社交反應的時候我的感覺是什麼?
我覺得或許我以前認為愛社交,是因為我能享受社交帶來的好處。在高中時期,結交很多不熟但是會打招呼的同學,在打招呼的時候可能會收穫虛榮感,或是今天如果在一個大家都不熟識的場合,如果能找到以前會打招呼的同學,也能帶來安心感,不管是以上為了獲得虛榮感及安心感,我認為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缺乏安全感」。雖然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我蠻驚訝的,因為我從不覺得自己有任何「缺乏安全感」的行為,像是我不會很控制朋友只跟我玩、或是我不會很要求朋友間一定要怎樣怎樣。但目前這個說法我自己是蠻認同的,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很怕別人對自己有敵意、或是覺得自己不好,給自己帶來威脅;也因為缺乏安全感很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總是需要藉由一些外在的顯現(如朋友很多)來給自己增加安全感。說到底這些東西其實都沒辦法解決根本的原因,我自己無法給自己建立自信。
在大學這段期間,我開始意識到自己面對社交的真正情緒,一直以來我認為的「社交快樂」,其實只是建築在自己短暫獲得安全感的這個瞬間,但往往在面對一個人的夜晚時,會覺得自己白天進行的社交是空虛且無力的。情況有點像是:雖然同時厭倦社交、卻又使用社交建立很多自我認同。從那之後,我大大學生活在面對每次的社交時,我都會認真地詢問內心的自己,是否真的有想要赴這個約?是否真的想跟這個人聊天?還是這時候只是想一個人吃飯?或許以前缺乏安全感的我,此時此刻應該還是會勉為其難的答應只為了不讓他人覺得我很不好、不陪對方吃飯,但認清真實的自己時,我已經不會有這些莫須有的罪惡感了,我需要讓我自己感到真實的平靜快樂、才能讓我的身體也健康起來,除了理解自己本來的樣貌其實本較偏內向、也慢慢學習透過自己建立自我認同與自信心(雖然還是有點笨拙)。
總結下來,我還是很開心能夠擁有「社交」這個技能,雖然不愛使用它,但我在很多時候也覺得這個技能很不錯,像是破冰、能夠很快在陌生環境認識新的朋友、但已經學會看淡那些過於表層的朋友關係。
我之前測了MBTI,真的覺得非常準確,我的人格類型是INFJ,每次看類似的解析影片都覺得好像離內心的自我更靠近一點、更能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