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hi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怪你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饗宴|在巴黎的那場誤會

Chin
·
·
《Emily in Paris》的吐槽

我也不想當個很難搞的人,何況我跟巴黎也毫無瓜葛,為什麼每次看到美國人眼中的巴黎如此不確實就很煩躁?美國人的誤解也不犯到我,而我一直很想吐槽,前年第一季看完特地上網搜尋法國人的評價——臉書上的台灣朋友都一面倒的喜歡,這讓我懷疑是自己過於刻薄。

第一季《艾蜜莉在巴黎》很快就成為許多國家Netflix的熱門排行,巴黎朋友也傳訊息問我是否有看過?是不是覺得很荒謬?然後我們交換了劇中不合理的地方,當時我還寫一篇文章來吐槽⋯⋯總之劇本中對於巴黎人的刻板印象或許是停留在八十年代,觀光客在夏季到巴黎旅行的感受吧?

所以第二季上來時,本來是沒有想看的,才會上片這麼久到這個週末才看完。如果說第一季的劇本中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是艾蜜莉初來乍到的視角而有誤解,第二季她到巴黎已有半年,在巴黎公司上班、交了在地朋友,依然沒有改變很美國人的偏見。

我又懷疑第一季之後,明明有許多法國觀眾提出看法,但各種討論度反而炒熱該劇,製作團隊就將錯就錯,甚至誇張了那些巴黎的誤會。

關於「不說英文」的情節,12年前的巴黎英文對於中年以上的人而言比較吃力一點,但現在遇到的服務人員基本上英文都很流利。
至於辦公室十點半才有人,可能第一季這樣演,第二季也只能將錯就錯。
穿著品味的地方應該可以再接近巴黎一點。
還有辦公室跟語言教室沒有冷氣很荒謬,但熱浪來襲可能一年一次。最熱的七月平均溫度也是在15~25度間,即使沒有冷氣也不會像他們那麼誇張。
另外,法國人很愛曬太陽,不會因為天氣熱街道上的人就明顯減少。
這是我很喜歡的巴黎早餐

上一季我就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認真的看一齣有點搞笑的片,但這兩天也是邊看邊吐槽。戲劇中可能是刻意同時醜化美國人和法國人——強調女主角身為美國人而在巴黎人眼中的刻板印象,穿著很可笑的衣服,有點自以為是又想憑著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在第二季裡艾蜜莉還是犯了很多我認為不管是哪一國的二十九歲的專業人士在職場都不應該犯的錯。

最讓我受不了的應該是已經在巴黎待了半年,又有上語言學校的艾蜜莉還是連基本的法文都說不好,這不只是劇情很瞎,同時也會覺得演員Lily Collins很不認真,她的發音是任何一個英語母語的人學一週後就不應該有的。完全是一個沒學過且沒聽過法語的美國人,直接用英文拼音邏輯念的法文。

或是裡面的對話,她剛交往的倫敦男友說到,法國的夢幻不是真的,那或許是美國的行銷人員做出來的⋯⋯這更是一個自大的美國編劇寫出來的台詞吧?早在美國開國前,幾百年來的歐洲人,不論是哪方面領域的學生或職業人士都有不少將巴黎當成自己的夢想實現之地,巴黎的吸引力絕對不會是美國人創造的啊!

那些台詞當作笑話聽聽就好,我只能想到是這個美國人說了: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 Ernest Hemingway, A Moveable Feast

我昨天在LS上一直吐槽艾蜜莉,於是有個人(他的帳號是「根叔|已不在穆里」),回了一則完全說中我想法的留言:「我覺得美國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美,而忽視或選擇性的忘記不好。就像我一直認為香水是由懶惰發明的一樣。海明威說的是很個人的,當然找也是對建築和歷史文物感到驚嘆,但現在的人嘛,to me most of them are “immovable beasts”。」

羅浮宮裡素描的人,藝術是在生活中


最後附上這封信:

在你之後有許許多多的青年們,聽著你那關於巴黎的敘述去了那座城市,追隨你曾經待過的咖啡館,但如同你說的「創意是存在於基因當中」,要有多少人之中才有一位能擁有此創作基因?

又害那些仿造你的美國遊客被當作笑點寫入各時期的法國電影當中——穿著劣質的「 Je t'aime Paris」T恤、說著奇怪腔調的法文,或者堅持不說法語。電影笑他們蠢,是他們最終也不會沾染到你的創作基因,只知道你說了一句名言,而將其與巴黎連結在一起。

會不會到了巴黎才發現這是一場詐騙——我的意思是,靈魂空洞的人可能感受不出那座骯髒城市的魅力。

《巴黎評論》問你如何養成獨特的風格?你說,「如果你花幾天的時間回答這個問題,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知而不能再寫作了」也許我說的太多,寫的太少,但即使你的文字給我很多的啟發,我依然不當你為偶像般的崇拜。


請艾蜜莉的愛好者們原諒我這麼認真的看待這齣戲。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