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肉松3号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家园何处是》读书笔记

肉松3号
·
·
家园,何处是...

在阅读《王赓武回忆录:家园何处是》,我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本书沉静下来。这次,我甚至放弃一直以来手头几本书同时看的阅读方式。阅读此书我是越来越喜欢这种写自传的流动感。

我试图想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很喜欢看这本书?大概和“在王赓武的讲述,我被什么样的视角吸引住”,也是同一个问题。

在上卷中,王的视角总是很流动,论述也很顺滑。首先,这种流动,怎么说呢?

王很清楚地交代那时的自己有两种视角,一种是“等待回到中国”,一种是“重返马来西亚”。两种视角的流动,让他始终浸润在多种文化之中:从小在马来西亚的生活,父母的中国教育,再到后来他去南京读大学……多种经验的交织,这种碰撞与流动,产生出各种际遇。在阅读大学的求学姐卷,当时的他因为内战,决定从南京回去怡保。短短地描述这次的“归途”,途径基隆、厦门、和香港等地,他写下了自己对当时这些城市的观察。我忽然联想到当下的自己,这种流动都成了一种难以抵达的经验。疫情之下,流动已经变成了一种个人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让我想到朋友老豆曾有一言:走运,走运,要走才有运。

每次读他的文字,我脑子里就响起:我也想要流动的生活,人不流动,怎么行呢?此时对此地只想说一句:fuck the world。

回到王本身的经验,我也在想这种流动感,让他跟父母的期待相背而驰,也让他不可能成为父母所想要培养成的那样:“有为有守之公民”的中国人。同时,我也会感叹一个人的际遇和机会,这些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

在上卷结尾的那几页里,最记得的一段话:“那天散步在新街场的街道上,回忆起在这里成长始终准备前往他方,因此内心十分困惑不安。怡保教会我没有恒常不变之事,变动随时可能降临,人们可能轻易就被从根切段。”

写着,写着,我产生了新的想法,又翻书,又回来写。

还是说回来吧,这段也是流动经验的一述。写完这段话,最后王又写下总结的话,在这样的“来回之间”地流动,多元的文化教会了他什么。

我开始在想,现在的自己已经对传记产生了兴趣。曾经的我很讨厌传记这类体裁。为自己写传,再下判断,就有种奇怪的感觉。一方面我在思考这些论述是否太轻易了,一方面对他人的自述、他述的人生经验,也确实不大感兴趣。

那我为什么对传记产生了变化,大概是因为写了人物传记的毕论改变的吧。好的自传,可以看到作者如何从个人的经验书写,去回溯和挖掘,这是有意思的。甚至,你能够接触那个当下,那些带着作者当时的个人经验的时代记忆。

再稍微回到更前面一点,我为什么会说王的论述也很顺滑呢?

大抵因为一年前的自己深受人物传记毕论的折磨。当初的自己在写作上有很多的困惑。当我看到这本书后,甚至感叹如果一年前看到这本书,大概会有很大的帮助。

上卷讲述着王如何从孩子变成了大人。自己如何从孩子变成大人,这些视角也是我感兴趣的。在他的笔下,我可以很清楚看到他个人的判断,在对过往的经历回忆中,他可以清晰地下判断:哪些事情和经验造就了往后的自己,比如他怎么变成了历史学家,他又为什么转向那样的研究方向。

“一个人如何变成现在这样,那样”的过程论述,也是当初写论文的我感到很困惑的一点。

我可以爬梳史料,按着时间表写出这个人做了什么,可是内里的“为什么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者说过往的经历如何一步步形塑这个人,这些东西都是当时的自己很难捕捉到,也是当初一个老师指出我的论文正是缺少了这些东西。如今,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又想起这些疑惑。在跟朋友谈论的时候,我又理清一点:当时作为研究外人的我,时常分不清哪一个阶段对于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也讲不清一些个为什么。而王能够明白、也能看清楚哪一阶段对于自己重要,并且去还原论述。虽然,我在读书的时候也常常会在想:为什么王下判断就蛮“容易”的?我想,那也是因为王足够清楚自己,同时也像朋友说的那样,回溯自我并论述,多少会有自己的合理化。

写到这里,发现最终写成的笔记,似乎也不像我一开始想要写的那样。比如,我感受的流动感,部分来自马来西亚那部分内容,同时它唤起我对东南亚的感兴趣,马来西亚本身错综复杂的政治忠诚,华人和马来西亚本土这些历史又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我都没有更进一步去写,当然也因为我没有更多的材料,它们只是一些想法和更多的问号。

王在开篇就提到,谈论历史的同时,历史里的“人们”当然也是重要的。他写传记,也是想要去写下过往的实际经历和故事,一些“过往历史里的个人层面”。我想,我对人物传记已经没有刻板印象了。

最后放王赓武的一段话:

“我们夸夸谈论历史的重要性时,其实无感于亲身经历某段历史时期的人们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我们往往诉诸文献,试图以此捕捉苦与乐的时刻,尽管这有助我们想想他人过往的片段,但我们太缺乏人们实际经历的故事。关注地方文史遗产是第一步,鼓励大家分享人生或许可以是下一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