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婆仔的心事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以創作驅走孤單

婆仔的心事
·
·
孤單和孤獨不同,我覺得孤單由外在的狀態觸及內在的感受;孤獨則全然是心理狀態。習慣香港便捷熱鬧生活的香港人,移民後很容易感覺孤單。動手創作吧,由個人喜好開始入手,一旦沉醉其中,可能反愛上獨處。
很喜愛的書。

近年移民的香港人,絕大多數是英國政府於二零二一年一月推出BNO簽證後考慮,快者半年內起行,慢者也是三年左右。這批香港人絕大多數在香港出世,很多更是未去過英國,但第一次去,就是連根拔起;他們即使生活不成問題,但舉目無親、孤單等情緒難關往往更難跨過。夜長日短的冬天,對他們是雙重打擊。

香港地方小,人口密度在亞洲數一數二,公共交通最便捷,親友住在同一城市,隨時約見面均可,坐巴士、港鐵,一小時內必到達;台灣人,可能在台北工作,老家在南部;至於大陸,光談廣東省,廣州和深圳也有距離。

即使有親友一齊移民英國,但落腳地可能不同,車程相隔兩、三小時不出奇。視像電話可以幫忙,但不能取代真人相聚的舒暢——武漢肺炎期間,不是大捧zoom等工具可取代班房授課、工作會議嗎,但當大家重見真人後,真人相見的喜悅和興奮令大家體會,科技未擊倒人類感官。

相聚還是道別,見真人,感受深刻得多。王宗堯的演出認真,希望他有更多演出機會,發揮才華。

有些移民港人嘆道,以前覺得悶,大可「落街行下」(逛街)——他們道出香港生活特色:居室小,易覺懨悶,惟居所附近是商舖,甚至樓下已是商場,出外看看店內有沒有新奇玩意或商品,已能打發時光,戲院等娛樂場所走路可達,但外國的居住環境完全不一樣。香港等同倫敦的zone 1,惟能負擔住在倫敦zone 1的香港新移民只佔極少數,能住zone 2已十分不錯,絕大部分住在倫敦以外、物價較相宜地區,那些地區和商店,遠較香港商場簡單、平實。在香港習慣以行街為娛樂的香港人,一定面對巨大文化衝擊。習慣城市生活、處處以方便為第一的人,需要一些時間適應十年如一日的外國生活,他們覺得在英國「無乜嘢做」,我不覺出奇。

看YouTube、看片固然可以排解孤單,況且益智(香港人話「有嘢學」)的節目數之不盡,但我的感受是,那是被動接收資訊;閱讀優質書本確帶來無窮樂趣,但坐得久,身體感覺笨重——我總覺得把身體內一些東西發洩、表達出來才夠爽。

英國有個製作蛋糕比賽電視節目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參賽蛋糕巨型,厚奶油、忌廉和顏色,一看就知很甜(以我經驗,歐美的蛋糕,沒有哪款不甜膩),我的興趣不大,但我依然佩服參賽者的心思和技藝——突然想到,英國人的嗜好五花八門,有些對亞洲人新奇,例如烘製蛋糕、修復翻新舊家具等。英國人一樣有孤單、寂寞、沉悶的時刻,但他們從生活細節找著興趣的起點,然後逐點細研下去,發展為熱愛的創作,足以廢寢忘餐,又怎會覺孤單呢?

The Repair Shop修復的家具許多時候蘊藏故事和回憶,例如紀念一個獻身的護士慈愛的母親、已傳四代的手寫可蘭經,因此修復者不是復修一件死物,而是協助物主保存珍貴的回憶。這節目長期收視高企。

我多看英國電視節目,故以上述兩個節目為例子,相信其他歐美國家均有類似生活文化

香港人Alex以前在公餘學習玻璃手藝,二零二一年移民英國後,全情投入手造玻璃,希望將興趣化為事業,能以Glass Maker身份滿足生活所需。他哪有時間覺得孤單?

日常生活有很多創作機會:煮食是創作,收納是創作,拍片是創作,書寫是創作。

孤單和孤獨不同,我覺得孤單由外在的狀態觸及內在的感受;孤獨則全然是心理狀態。

若覺孤單,就由最簡單的煮食開始吧,不要外賣,不要即食食物,學習弄一餐自己愛吃的,畢竟,自己永遠是自己最可靠的陪伴。

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懂得獨處。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