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真正对象
在观察网络上千奇百怪的言论时,在看到我写的科普文章被人破口大骂时,在体会到这个荒诞的世界已越来越反智时,我时常会陷入一种矛盾心态的循环之中:科普没用,无论你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什么,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你科普再多也是枉然,你自以为是你的科普改变了别人,但其实你只是找到了和你一样的少数人;科普有用,虽然你做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但是这个世界就是在这点滴的进步中发展的,因此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吧。
这两种心态都长期居住在我的脑海里,并且仿佛两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我的脑海中不断辩论,至于谁占上风,则完全取决于我当时的经历与心情,我常常会因为遭受很多恶毒的人身攻击而感到失去做科普的意义,却也偶尔会被某些人私下发来的感谢与勉励而感到踌躇满志,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其实只是慢慢地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你怎么努力地去科普,去启蒙民众,真正能掌握理性思维甚至科学思维的人永远都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是一种建立在严谨的形式逻辑系统之上,用实证来验证的一种分析和发现大自然规律的自我纠错的方法。科学思维本质上是建立在严格的形式逻辑,或者更简单地说,是首先建立在理性思维之上的;而实证,则是进一步检验基于形式逻辑所得结论的有效方法,而这两者,可以说都是在与绝大多数人的本能和经验相对抗。
科学精神可以分为探索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四个方面。
探索精神可以说是人类天性当中就具备的成分,我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想要了解自然万物真实的样貌,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机理,掌握自然世界运行的规律。但是人类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不是天生的思考者,我们并不天生具备追根究底的精神,而总是倾向于用一个简单的逻辑或结论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果我们的认知条件达不到一定程度,无法通过解决复杂问题来获得满足感时,我们总是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人类天生就是不爱思考不爱学习的,好逸恶劳可以说是所有人类的本能。如果没有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可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少干活多享受甚至不干活只享受,消耗最少的能量,得到最多的资源,我们的大脑也在遵循同样的策略,对于既往经验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我们的大脑可以用直觉思维(intuitive thinking)或者说本能加以应对,但是而对于那些需要分析思维(analytic thinking)来应对的复杂问题,我们的大脑依然会倾向于走捷径用直觉思维来应对,来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以减少能量消耗,只有在经过了反复的思维训练甚至是科研训练以后,分析思维才会慢慢占据大脑应对复杂问题思维方式的主流。
因此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类根本无法总结出科学的规律,他们只会被大脑的思维惯性所束缚,把规律都寄托到了神秘主义之上:人类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借此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以抚慰人心和加强统治。也正因此,科学本身的诞生是极为难得的,它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并借助无数科学探索者的努力,并且即使是在这样的努力之下,严谨的形式逻辑系统的诞生和科学的诞生依然是一个偶然事件。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我们也可以发现,越是高级的思维活动,越是复杂的思考模式,有兴趣进行这类思考的人就越少,有能力进行这种思考的人也越少,能找出某种结论的逻辑存在问题的人,则更少。在大多数哗众取宠和耸人听闻的伪科普之中,正经科普颇有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意味。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怀疑精神,它们往往只对神秘现象,神魔鬼怪,特异功能之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并且津津乐道,甚至非常乐于传播它们,但是对这些神秘现象,神魔鬼怪,特异功能等等是否真的存在,则往往懒于追问,不愿质疑,对于它们背后的科学真相,则大多既没有兴趣了解,也懒于进行认真的学习,因为理性思考与实证分析往往要求思考者具备理性精神与实证精神,同时这样的思考也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哪怕某些正经科普可以做到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向大众呈现,这样认真学习下来得到的科学结论也往往并不可爱,远远不及奇谈怪论,八卦杂谈和神秘主义的结论那么简单粗暴与令人着迷,相比而言正经科普几乎无人问津也就可想而知了。鬼神并不存在,转基因食品不会致癌也并不是生物武器,中医药和传统武术也并不存在什么神秘力量可以胜过现代医学和现代搏击,这些科学事实都远远不如那些古籍记载,江湖传说和民间传闻那样让人易于理解,相信和接受。
建基于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上的科学思维并不是一种容易习得和掌握的思维,它往往需要多年的科研训练,经过批判性思维的反复打磨,才有可能对抗和摆脱人的思维惯性与过往经验,因此真正的科研工作往往只适合既有兴趣也有毅力进行刻苦思维训练的人。如果没有多年科研训练的条件,一般也能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与自我训练来掌握,但通常并不如系统的科研训练那样高效和深入,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逻辑与分析方法,就很容易变成一种站队逻辑,即你在某个问题上可能正好站在了正确的立场,但你并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之所以应该这么看的根本原因,当遇到别的问题时,你的看法与立场依然无法走到科学分析的轨道上。
正如方玄昌所言:“科普的真正对象,是公众中的求知者和潜在的求知者,他们在接受这些科普内容之前,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要么是本来就已经具备相关科学知识与思维的人,要么是不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但同样是经历过科学训练的人,要么是本来就已具备被科学思维说服潜质的未觉醒者,而那些原本就站死了某个立场却能被你的科普言行说服的人可以说几乎不存在。这些求知者虽然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人,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和谬论的泛滥,因此影响这小部分人极其重要,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科普对象。
2020.8.9
扫码关注、点击文章开头“求真者”或搜索微信号关注:qiuzhenzhe2018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