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理想的兵役制度與訓練
到今天為止,服兵役都還是台灣的男性們必須經歷的一段人生歷程。雖然過去十幾年義務役的類型已經顯得變化多端,甚至到現在四個月的訓練讓人覺得可有可無。但是把麥克阿瑟將軍大概不曾說過的這句話:「拿一百萬要我再入伍一次,我絕不願意;但用一百萬買回我當兵的記憶,我也同樣不願意。」拿出來講,大概還是有滿多人會點頭同意的。
作為國際潛在衝突熱點同時也是天災頻繁發生的台灣,其實我覺得台灣人的國防和災防意識薄弱到令人訝異。舉例來說吧,前幾天是萬安演習,演習的情境是面對空襲警報應該進行的各項疏散避難動作,但往年一向只有要求路上人車淨空,每年一次的難得景象還曾經害歌神張學友被罰款。只是今年吳怡農的臉書貼文,直接戳破了演習不確實的現象,一般民眾有多少人知道萬一是真正的空襲,該怎麼疏散避難嗎?
這幾年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許多台派年輕人聲稱萬一台灣發生戰事,絕對毫不猶豫會接受徵召上戰場保衛國家。而新聞也報導民調結果,可能有6成以上的民眾是願意上戰場的,但同時又有高比例的民眾反對回歸徵兵制。這個兩極化的結果其實我覺得原因很簡單,大家對於這片土地是有認同的,但同時卻又認為這套實行數十年的徵兵以及訓練制度早已過時。
前情提要了很長一串,但其實是想分享我心目中理想且可行的全民軍事訓練制度/徵兵制度。
首先,還是得從為什麼需要徵兵開始。處在一個地狹人稠而且事實上隨時面臨本土軍事危機的島嶼,台灣不像美國可以決戰於千里之外,一定要在本土打防守戰爭。因此不幸發生戰事,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而根據我自己的了解,這些服過兵役的後備部隊,要是真的必須上戰場,也表示戰事惡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才需要後備軍人的支援。所以後備部隊的功能,當然也就不會是主要戰力,可能要作為掩護或是軍伕這類型的支援能量。
一個以支援作為主要目標的部隊,首要功能其實就是「不要扯後腿」。不要扯後腿說起來容易,但是往前不要擋住主戰部隊的視野,在後要能夠適時遞上各種彈藥補給,當然若是戰事危急,可能也要能夠隨插即上,負擔一部分火力掩護的工作。要做到這些事情,其實很需要對於戰場的認知。
對於戰場要有認知,就要先「對空間有所認知」。空間認知其實很好懂,就像在家裡或公園甚至百貨公司,到了一個地方先看格局、方位,然後不同的人員物品擺放的位置。戰場上也是,戰車火炮擺在哪,人員站在哪,彼此之間要有多少距離等等,其實也就是這些事情而已。作為後備部隊,要籌畫擺陣是輪不到自己,但是能夠依照自己所被指示的位置發揮應有的功能,那就已經算得上相當稱職了。
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要做什麼,接下來就是要有「完成任務的能力」。被分派到後方協助補給,就要扛得動彈藥或是各項補給材料;被分派到側面協助火力防堵,就要提得起槍跑得到位置開得了火。這些首先建立在足夠的基礎體力,再來就是各項「戰技」的熟練。
所以要成為一個基本的單兵,在我的理解中需要的就是「戰場認知」和「體能戰技」這兩方面。認知的訓練來自介紹、說明、上課和戰場模擬訓練;體能和戰技就是各種徒手和持物訓練了。
單純以這兩方面的訓練來說,事實上我會覺得一個6個月左右的徵兵訓練應該是合理能夠達成的,而且是男女都可以參加。首先如果說單純只是練體能,感覺似乎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以培養全民運動習慣的角度去進行,事實上可以考慮搭配體育大學的師資,給予學員符合運動科學的各項體能訓練,甚至配合一些不同的球類或團體運動,一方面鼓勵接受訓練的學員養成運動習慣,甚至了解不同類型的運動;一方面增進體能和肌力,達成對於體能的基本要求。至於戰技的部分,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增加打靶的次數在整體禁止私人擁槍的台灣絕對會是提升兵役訓練滿意度的做法;還有加強各種戰場環境模擬的訓練,甚至可以考慮以漆彈、空氣鎗在班長、排長的指導下進行小組對抗。這除了是實際模擬演練之外,也可以讓學員了解,他們背誦的那些單兵作戰詞是如何可以實際應用的。(前提是單兵作戰詞應該要隨時代不斷調整內容....)
至於戰場認知,不管是透過影片、道具還是什麼方式,首先讓受訓學員了解自己未來可能要負擔的責任和完成的任務,作戰指揮鏈的概念,隊伍的安排等等。這就已經是及格的教育訓練了。剩下就是口述和實際操練的交替進行,讓這些知識能夠變成身體記憶等等。例如,挑選一些熱門的戰爭或是動作電影,針對其中的作戰或是動作場面進行分析講解,說明影片中符合邏輯和過度誇大的部分,讓學員有娛樂到的同時也有實際的學習。
還有就是針對特定兵種,可以進行見習的安排。以6個月的時間安排來說,可以在最後2個月進行部隊見習,依照編制將接受訓練的學員分別派往不同的軍種部隊,以隨隊觀摩以及在監督下模擬操練的方式去實際了解不同兵種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例如陸軍的火炮操作、空軍的後勤補給等等。這樣的見習訓練是萬一在戰場上常備部隊的某個班兵因故無法執行所屬任務,後備軍人能夠在其他仍能工作的常備部隊協助下維持相關功能的運作。這一方面也會實際考驗常備部隊對於自身技能的熟練度,畢竟要作為示範者,勢必要具備有一定的能力。
以上大概將兵役訓練分成幾個面向,讓受訓的學員能夠在體能、戰技、戰場認知和特定兵種認識上都能夠有所著墨。事實上我相信多數人反對的不是徵兵,而是無效率無意義的徵兵,因此如果以上的幾個面向能夠達成,讓社會大眾感受到「當兵的意義」,要進行徵兵我相信對於台灣自身安危有所警惕的民眾還是不會逃避的。
至於當過兵的人總愛是說當兵就是被派去割草掃地,那也是因為現在的許多新兵訓練內容,似乎比維持環境整潔還要讓人感到沒有意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