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的孤兒:兼職的藝文工作者
五月疫情開始之初,台灣政府立刻啟動紓困計畫,由於停業項目眾多,於是在沒有太多的討論下,很迅速地在立法院通過了增加預算的紓困計畫,而初衷是為了能「精準」給到真正需要的人,於是以產業別、職業別、生活條件,做出各種限制,希望能把更多的資源給到真正需要的人,但隨著紓困期限將至,審核後一個月過去後,許多人開始收到申請不通過的消息,於是開始質疑,這樣子的紓困條件是否合理與公平?
為何需要藝文紓困?
台灣特別將文化藝術產業獨立出各個職業別,因為這個產業的特殊性,因為許多自營業者以及無特定雇主的關係,加上疫情第一個會停業的就是文化藝術產業(劇場、電影、藝術館等),所以在去年台灣疫情剛開始時,劇場就是第一個關閉的公共場館,這也造就藝文紓困是使用最多次的紓困項目,從去年的「藝文紓困1.0、2.0」到今天的「藝文紓困4.0」,而在六月七日藝文紓困4.0上線之後,成為所有因疫情而停工的藝文工作者救命活水,許多人停拍、停工,甚至表演延期、取消,損失慘重,甚至自己的兼職也深受影響。
藝文紓困4.0申請程序
這次藝文紓困4.0有一個從寬從簡的大原則,也就是儘可能地囊括所有藝文工作者,並且縮短與減少文書工作的來回,以達到迅速紓困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在頭一個禮拜非常成功,因為文化部說只要有申請過1.0或2.0的人,不需遞交文件與審查,就能夠立刻獲得三萬元的紓困金,許多同業好友都在第一個禮拜分享了入帳的好消息,就像活水一般讓藝文界解了一部分的渴。
那沒有申請過1.0跟2.0的自然人呢?那就得循之前1.0與2.0的方案來申請,基本上就是有兩個管道,其一是有在「藝文相關工會」投保的自營業者,其二是「有取消演出或延期證明」的工作者,這些都能直接線上申請,附上相關佐證就能夠透過文化部審核來發放紓困。
兼職藝文工作者的情況
去年投書換日線的文章裡也有提到,藝文工作者其實沒有穩定案量與收入的狀況下,非常多人是以「兼職」的情況在工作,這樣也能穩定地有勞健保及一部分的收入來源,所以如果循此路線的人,基本上不可能再另外投保工會,因為除了勞健保與法律資源外,在台灣沒有其他誘因(如美國有許多工會成員才能加入的演出),而且勞健保因有雇主給付額,費用也相對便宜。
所以兼職藝文工作者只能循「有取消演出或延期證明」一途,那在去年2-4月有案子被取消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申請1.0或2.0的紓困,但正好那段時期沒有被取消或延期的案子,或甚至如我的狀況,也就是就算被取消但團體仍舊支付全額價金的情況下,我們就沒有申請紓困的理由,另外去年紓困也並非直接給予三萬元,而是以合約所載之價金,以一定比例補助紓困者,但由於是第一次紓困,此舉仍舊是成為藝文工作者的及時雨。
每年5-7月就是劇場演出蓬勃的旺季,不管是藝術節還是其他大型活動,都會在這個季節舉行或籌備,因此影響層面較去年情形甚大,又因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劇場重啟之路又更加延長,甚至無法確切知道要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進入劇場工作,使得這次紓困更顯重要,定且需求的人變得更多、更急。
被踢皮球的斜槓人們
在斜槓(Slash族)這一詞走紅流行前,藝文工作者就一直是以兼職的方式在進行自己的人生,最為人所知的可能是吳慷仁走紅前打了40份工的例子,因為案子的接收時間並非固定也非主動,所以幕前與幕後人員常常以被動地方式在執行藝文工作,而其他時間若沒有工作就是沒有收入,那不如找一份工作來填補時間與收入,但又為了配合藝文工作,所以必定要找能夠自由排班的工作作為第一優先,而合法的工作,必然會有勞健保的提供。
但就在此刻,勞保卻成為所有藝文紓困4.0的阻礙,首先先提到自營業者,也就是有保工會的工作者們,竟因勞保局與文化部內部系統的關係,讓許多自營業者無法申請藝文紓困,只能回到勞動部提供的自營業者紓困申請。
而沒有保工會的兼職藝文工作者就更慘了,自從六月二十八日部分工時人員生活補貼上路後,許多還在等待藝文紓困的人全部被打了回票,因為四月三十日有「勞保紀錄」,所以只能從四月三十日系統認定你在哪裡工作,你就屬於那個職業別,舉我的例子,我平常在電影院打工,而電影院是以月為單位的勞保,所以在四月三十日我仍有該處的勞保身份,也就是在政府的認定上我就屬於「在電影院工作的部分工時人員」,就算我有演出合約、取消證明,甚至各種演出履歷都沒有用,我的身份在系統上就不可能是「藝文工作者」,紓困金也從原本的三萬元下修到一萬元。
這還不是最慘的,我有位朋友甚至因為上述的情形,不被歸類為藝文工作者外,因為她的兼職將她的勞保金額訂在24000元,甚至不符合領取生活補貼的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任何一種紓困都拿不到,但她的兼職工作也因為疫情而停下,所以這三個月的零收入,讓她憂鬱無奈。
而且在這被踢皮球的過程中,除了耗損藝文工作者的精神,也著實感受到自己不被認同與尊重,甚至像是需要政府來認定「你是不是藝文工作者」這樣的資格審查,也讓還在起步階段或是路途上的藝文工作者,不僅要面對生活圈對產業的不理解,也另外感受到政府機關對本身工作的不友善,也間接地加速藝文產業人才的流失。
迅速入帳:政績的興奮劑?
於是最近就傳出檢討的聲音,是否因為文化部預算不足,而造成後續認定上不同於從寬從簡的態度,急轉直下變成非常嚴格,而且承辦人員只要打回票便會請申請人往勞動部申請,似乎就是政府部門之間的預算與業務出現問題。
而另外第一週迅速撥款的行為也遭受到質疑,因為如果照相同嚴格的標準,1.0與2.0的申請人現今也有可能已不符合原本申請之條件,甚至有人可能早已轉換跑道,離開藝文產業界,但還是能夠拿到三萬元的紓困金,而在這個廣發的舉動下是否影響了後來預算不足的窘境?以至於才讓文化部在後續紓困下態度丕變?
還有轉圜的餘地嗎?
這一週變裝皇后紛紛出來發聲、文化部與勞保局舉行線上公聽會,似乎得到了一些媒體版面,但很快地就隨著文化部允諾改善而沒有更多的公開資訊,而勞動部的自營業者紓困七月五日截止、藝文紓困七月十二日截止的情形下,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能夠引起討論,僅能就被駁回的案子不斷申訴,來試試看是否能博回自己「藝文工作者」的頭銜,同時間也希望更多同業或關心這個產業的人,能夠讓政府機關或民意代表了解目前藝文工作者紓困碰到的困境,以及多多關心身邊認識的朋友,在疫情寒冬持續下,前途的確非常渺茫,但如果有更多人表達理解與支持,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能繼續堅持並且度過這個難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