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角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今昔對比 | 大角咀 大戲院

角醒
·
·
歷來大角咀戲院有好世界戲院、英京戲院、麗華戲院及金冠戲院,由40年代至90年代橫跨半世紀。而於1990年至2001年期間為區內戲院的空窗期,恰巧新寶院線於1991年開設旺角道豪華戲院,總算一解大角咀居民已習慣半世紀的娛樂文化需求,不過於2019年敵不過時代淘汰而結業。至2001年奧海城二期落成,設置新式戲院,包括百老匯戲院及後來嘉禾The Sky。戲院文化陪伴大角咀逾八十年,當中經歷了大小變遷。


日頭猛做 到依家輕鬆下~

大角咀舊時是傳統工業區,甚至被老街坊形容為工業搖籃。區內有不少工廠,一些更會包學徒食宿,又有前舖後居唐樓舖等,各式工業工廠林立。伴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大角咀工業在70年代達至高峰,亦養活不少勞工階層,當中不少甚至聚居本區。當時娛樂消遣活動有限,且正值香港電影輝煌時期,戲院便成為「打工仔女」下班後的主要娛樂,戲院甚至於五點半後設「公餘場」,以特價吸引打工仔。以1971年金冠戲院、晚上九時時段為例,後座就只需三元(相等當時約兩公斤白菜市場價格),票價更為划算。票房一開賣便大排長龍,尤其賣西片更為吸引,即使西片一般比粵語片稍貴。四大戲院主要放映的片種不一樣,照顧不同喜好的街坊,當中有粵語片、臺灣國語片、歐美片、三級片等。除了票房開賣時人山人海,有大明星蒞臨戲院時更為「墟冚」。

圖:準備拆卸的麗華戲院 |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食過晚飯 要休息返一陣?

街坊休息暢聚的好節目十分之多,而因戲院吸引人流,周邊因應聚集成了戲院「大笪地」,成為飯後休息消遣的好地方。「大笪地」有小販檔、講故佬(說書人)、照田雞(看掌相)、公仔書檔、賣武賣藝、賭檔等。雖然看戲是飯後消遣活動,但舊時看戲多數是「咬住碌蔗」,一邊看戲一邊吐蔗渣,或粟米芯等不同食物。所以亦吸引不少蟲鼠覓食,電影放映完畢後,甫開燈便見到蟲鼠四散,場面好比電影中的驚慄畫面。

圖:英京戲院開幕 1960年10月23日 | 圖片來源:Sunny Lau Facebook or FB


大笪地小攤檔

家族曾經在戲院「大笪地」經營小販生意的楊氏後人,見證著當年戲院的盛世局面。楊氏居住在大角咀區,父母在60年代起就在英京戲院「大笪地」經營熟食小販生意,包括魚肉碗仔翅等,後來又經營小食檔。當時楊氏就靠小販生意養活一家九口,楊氏後人憶述當年雖仍是學生時期,不過需於課後幫手開檔。縱使繁忙但兄弟姊妹都團結一致,用心幫父母經營生意。可見大角咀戲院盛世,除了為居民帶來娛樂外,亦養活不少家庭。當時環境雖然生活艱辛,但憑著一雙手用心工作,亦會有相對的回報,甚至撐起一頭家。

英京戲院結業後,原址興建麗華大廈,而不少小販檔及後仍在街頭擺賣一段時間。隨著小販管理政策改變,社會歸咎小販影響市容,當時政府以阻街為由趕走流動小販、俗稱拉「走鬼」。最終楊氏在1986年將小販牌交回政府,家族在「大笪地」的攤檔生意就此完結。楊氏後人提到當中有不少小販檔於戲院結業後搬入店舖,成了正式持牌食店,當中包括後來頗為有名的油渣麵、車仔麵、滷味等。雖說不少小販檔搬入店舖,但楊氏後人仍最想念街上攤檔的味道,當中滲雜著親情、人情、街坊情,令人懷緬。

圖:英京戲院大𡎎地 1965年 | 圖片來源:HKUL


從大戲院 看大歷史

當中歷史最悠久的好世界戲院於1940年開幕,正因香港於1941年聖誕節進入日治時期,好世界需短暫關閉。電影作為當時最佳的宣傳工具,戲院則是最合適的宣傳平台。在1942年1月,好世界戲院於報章以「快期復業獻映日本時事鉅片」為題的廣告,展開復映。復映初期近全數公映日本紀錄片,電影業可謂當時最快復業的行業。直至1967年,戲院仍是最合適的宣傳平台,不過從銀幕轉戰街頭。六七暴動期間,左派「抗暴文工團」於英京戲院街頭以表演文藝節目為由集結,防暴隊需施放催淚彈驅散。當時正值英京散場,文工團竟向防暴隊拋擲炸彈,最終需軍火專家予以引爆。除了英京外,麗華戲院對開晏架街街頭亦曾告發現炸彈。

圖:好世界戲院正門 約1960年 | 圖片來源:烽火情天(電影)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