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merenc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三代女性——《俗女養成記》(下)

Limerence
·
·
一個家族,三代女性。她們既不傳統,也非新穎。且看《俗女養成記》如何打破了舊世代乃至新世代對女性的框架,從「人」的角度出發,讓她們在各自所處時代的困境中,仍能保有本心並逐漸成長,終譜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樂章。

撰文:Joy

上週談及《俗女養成記》藉由拼湊瑣碎日常而展示的生命之寬廣。而本週我們就要來看看,故事裡的「俗女」們在不同時代對女性的各種期許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打響震撼的第一彈的,是小嘉玲的小姑——雅子。雅子身上交雜著舊時代的影子和新觀念的雛形,總是維持著良好的儀態與文靜的氣質,其實性格堅強獨立,不願意妥協於一段不平等的關係。在嘉玲9歲的那一年,雅子本已打算步入禮堂,卻因為男方家人質疑她能否生育,憤而悔婚,一生未嫁。

這一風波在小嘉玲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十年後的陳嘉玲也面臨了同樣的兩難:她一方面嚮往婚姻,眼見著別人的美滿,在前男友的婚宴上喝得酩酊大醉;另一方面卻又害怕婚姻,在繁雜的婚禮籌備事宜、婆婆的態度、對婚後生活的描繪中迷失了自我,最終走向悔婚、分手。

雅子就像是嘉玲的一道影子,她們身上映照著相似的處境、心裡有相同的不甘,然而時代造就了不同的境遇。雅子一生抱憾,嘉玲則得以用自己的方式與前男友和解、道別,也得到家人的支持,並且開展新的關係。對比之下,呈現的是對女性與婚姻觀念的轉變,既是時代的悲歌,亦是時代的希望。


嘉玲的奶奶則是我認為劇中形象最鮮明的角色,在小嘉玲的童年回憶裡,奶奶的個性不見傳統女性的捨我壓抑,反而活得樂觀自在,浮誇又有些小三八的可愛形象之下,潛藏的是歲月積累出的處世智慧。

在嘉玲返鄉後,垂垂老矣的奶奶面對孫女的婚事變卦、逐漸逼近的死亡,都仍能保有一貫的幽默坦然。唯有在夜深人靜時,才對著身旁假裝熟睡的孫女道出心裡話:「阿嬤做了60年的陳李月英,……好久沒聽見自己的名子了。阿玲,等哪天阿嬤懶得呼吸了,你要記得,把阿嬤的骨灰灑到大海裡,讓阿嬤能自由自在去當李月英。」

她揹負一世的責任是媒妁之言的婚姻、是膝下兒孫子女,幸與不幸,終究不是自己所選。就像小嘉玲在歌唱比賽裡鼓勵阿嬤唱的,那首獻給她自己的《純情青春夢》:「查某人嘛有家己的願望」,她對人生沒有怨懟,只不過是祈求最後一次隨心所欲的機會。

媽媽卻與奶奶的鮮明形成對比,總是被「阿琴、阿琴」的呼來喚去,不是在廚房煮飯,就是在管教小嘉玲。做為「陳」家的外人,無形中的競爭似乎是她尋找安全感的方式,無論是和時髦的大姑爭體面,或是和婆婆爭著照顧小嘉玲,乃至為讓小嘉玲「贏在起跑點」操碎了心。

這樣的母親,卻在嘉玲長大後成了她的一個心結。從18歲時她不顧母親反對考取北部的大學,到往後的每一個選擇,總害怕自己讓媽媽失望。對彼此的重視反而成為母女間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然而,當她在奶奶的葬禮上與大姑起了爭執、弟弟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甚至當嘉玲放棄了台北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這一對自認讓母親失望的兒女,得到的卻是母親的維護與理解。「你不會對自己失望,我就不會啊。」媽媽放下競爭,轉身直面自己始終遵循的社會期待,她的轉變是一種現實不過的成長,沉默、緩慢而艱難,源自對兒女難以動搖的愛。


《俗女養成記》對女性的刻劃不在深刻,而在細膩。

與其說是為女權發言,更像是描繪了一幅女性樣貌的光譜,其中的她們既不完全是沒有自我的傳統女子,卻也算不上獨立新女性的代言人,時而有勇氣決定自己的未來,時而脆弱地尋求依靠。

而總歸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