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覺知、有意識的進行文化消費,讓善的循環涓滴成河
前言
本文是應 @射手媽咪婷婷 的買書和結婚需要一種衝動 文末留言又臨時跑出來的一篇個人見解分享,我真不該四處串門子聊天,總是聊一聊不自覺稿債又增加好幾篇得寫。(笑)話說我這半年積欠待寫的展覽、書店、講座文加一加就該近50篇了(不忍直視),真希望擁有像某些市民朋友可以有一日數篇的快筆能耐,真令人好生羨慕啊!
我這個人對物質需求不高,對於國際精品、明星潮牌等完全沒有需求,對更新迭代的潮流服飾、美妝也不熱衷,但是本人特別重吃,除了平日祭五臟廟的各種美食不可少以外,各式餵腦袋的精神食糧也絲毫不遜於口腹之欲,尤其對特別的文化體驗、深度導覽、地方踏察、演講座談、表演藝術、書籍採買等,我都很願意砸下不少時間和金錢去感受。
以下分享一下個人對於在文化消費上的一些個人準則,也分享一些小秘技,望大家不要覺得我太有道德潔癖。
展覽觀賞
關於展覽觀賞環境的想法,大部份已在 如何選擇觀賞展覽的個人意見 一文作了個人觀點闡述,在展覽場域出沒實在很難不討厭滿場尖叫亂跑的小孩,但更討厭沒教養的家長,公共展覽空間像博物館、美術館沒辦法謝絕這些來賓來訪,所幸我近年大量去觀賞走動的,像藝廊、私人展館之類的空間很難遇到這類作亂份子。
然而尤其在IG網美照越發流行的現在,公部門和私人策展公司為了討好大眾和收益最大化,時興在室內、戶外進行各種裝置藝術佈置蔚然成風,然而多得是自以為付了門票錢就是大爺的鯛民,美學教育的缺乏和知識淺薄,使得民眾對於展覽的事前教育、觀展禮儀、應盡責任都拋諸腦後,隨便進入禁區、恣意的碰觸、踩踏展品,因而造成各種展件失竊、破壞都成為展覽日常光景,最惡質的是還有許多毀損後逃逸和裝傻裝窮、推卸責任的事件,這對策展方、藝術創作者、作品本身、觀展環境、消費大眾是全體皆輸的惡事。
許多民眾對展覽本身只想當娛樂,不想太有壓力的做很多事前功課也無妨,但現代資訊取得很容易,在入場前先閱讀一下展覽摺頁、了解展覽梗概和主題,判斷是否適合自身口味和隨行親友參與,遵守觀展禮儀,然後全面放開胸懷、打開感官去欣賞一場美的饗宴也很好,或許因為全然開放,而獲得更多感知與回饋也不一定,如此便也是一個合格的觀眾。
個人密技:通常量好、質精、風評優的大型展覽引進,在半年以前就會有風聲和各種前置教育訓練進行,甚至會有研討會、論壇、系列講座、專家導覽等各種活動規劃,追蹤藝文圈前輩、導覽老師、策展單位動態消息,在藝術圈傳媒也會有相關報導訊息甚至事前採訪,足以充份事前了解業內人士評價及獲知展覽內容豐富程度。
書籍採買
我買書的習慣大部份是在實體店家購入,獨立書店或連鎖書店皆有,但此外我也喜歡參加出版社或書店辦理的開倉節或曬書節活動。開倉或曬書節活動一般販售的會是書店的回頭書,回頭書是因為可能有些微髒污(蓋印或畫線)、摺痕、破損(書腰、書衣、封面等)、紙張發黃褪色、擠壓拗折、貼紙撕除痕跡、…等各種原因,使其無法作為全新商品販賣,而被書店退回出版社的瑕疵品。
絕大部份回頭書損傷都很輕微,幾乎不影響閱讀使用體驗,這些回頭書本來的命運是會被送去廢紙廠裁切報廢,通常幾乎都是是近乎編印成本的價格出清,一般只會出現在曬書節或開倉活動,是出版界的十二夜—救救回頭書。
曬書節的活動各家出版社不定期都會舉辦,我個人因為關注台灣文史主題,近幾年都會參加玉山社的開倉節(位於新北市中和家美工業區),買書之餘也可以參加倉庫導覽,由出版人向讀者說明書籍的逆向物流及回到倉庫後的再加工及儲放方式等,非常有趣,回頭書因為是退貨商品,數量不定,通常也是先搶先嬴,搶到微瑕的高單價書籍真的讓人很興奮呢!!
上週六(11/28)參加了讀書共和國集團的開倉節(位在新北市新店民權工業區),八旗、大家、左岸、衛城、廣場共五家出版社一起開倉特賣,不同日期的時段在會議室還有五位總編輯輪番上陣,與讀者進行總編輯咖啡座談。
許多讀者是從外地遠道來朝聖,還特地備妥旅行箱和大購物袋應戰。八旗的富察總編表示,如果很認真三天都來當早鳥的人,可以用3000元收集完八旗<興亡的世界史>全系列21本回頭書。(不到三折耶!)書區週邊的所有的空桌空椅、結帳的人們全捧著、疊滿一落落半個人高的選書,如果不講明,簡直以為是置身在師大水準書店吧!(笑)
個人認為循此模式,開倉節可以使出版社與讀者直面溝通交流,同時減少庫存成本、報廢書籍數量,無法作為新書商品販售的回頭書也可以有好歸宿。進行主題式的講座、座談、導讀、導覽活動穿插,配上限時限量的特惠活動、小禮物,可以帶來深度的優質讀者,而非僅只大舉掃貨的盲目血拚(但其實大家結帳時都殺紅了眼),對出版社來說是一個可以考慮每年度定期舉辦的活動。
個人密技:持續關注出版社、名編輯動態、出版從業人員自媒體等曬書節或圖書市集活動;圖書市集、開倉曬書節、實體書展活動,另外回頭書通常不會在出版社的線上購物平台(不能作為一般商品出售),最好是親自跑一趟出版社的實體門市或私下電洽詢問,有時會有出人意料的驚喜
電影欣賞
由於本人偏好的電影大概都是日本或歐洲片的親情溫馨小品、愛情喜劇、藝術題材、歷史改編、紀錄片之類的小眾電影,久久才會為了情懷或朝聖看一回好萊塢電影,比起在各大影展穿梭的重度影迷,自知遠遠不如,個人純粹只是很佛系的、遇到看到有興趣的故事主題或個人喜歡的導演、演員作品,就會想看罷了。
台北光點、真善美、喜樂時代經常引進有日、韓、歐洲、中亞、拉美電影,也經常有國片放映,如果恰好是我喜愛的導演或演員有配合電影上映宣傳,我也常會排除萬難的參加電影代理商辦的映後座談或見面會,比如三谷幸喜、松岡靛司、楊力州、...等,台灣近年也有許多不錯的紀錄片,挖掘爬梳不少無法公開談論或被禁止的故事,《紅盒子》、《日曜日式散步者》、《海的彼端》、《灣生回家》、《他們在島嶼寫作》都是精彩絕倫,甚至賺人熱淚的好作品。
個人大推新北市府的府中十五紀錄片放映院,有非常多類型的各國紀錄片,票價才20元,也有許多免費放映活動,甚至也有專為銀髮及育兒媽媽專場播放的樂齡電影及嬰兒車影院場次,非常多元友善。此外國家電影中心也有各類本土電影的放映活動與講座,幾乎都是免費參加,推薦大家可以多加運用。
個人密技:台灣電影院的檔期通常是在週四進行切換,週五是新片上映衝週末連續假日票房的黃金檔期,如果剛好有想看冷門電影,但又不知道它在院線可以撐多久,可以掌握在週四換檔前去欣賞,尤其小眾電影在平日特別容易不小心就享有近乎包場的尊榮待遇(笑),超適合有人群恐慌、社交恐懼的人及疫情當頭的年代。
演講座談
我非常喜歡用聽講座的方式學習,一場2個小時的講座經常是講者用上十幾個鐘頭的準備,將講演的知識內容經過截取、梳理、內化後,有邏輯的建構、傳達給聽眾,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是吸收新知是很有效率的方法,有了初步概念後,個人可以再加以深度學習,讀書雖重要的學習方法,但如果透過作者、編輯、專家的引導,對於一本書或一門知識的入門與掌握,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生活在台北最棒的一點就是各種免費及付費講座超級多,舉凡各種大小書店、博物館、圖書館、咖啡廳、藝文活動、展演空間、各類法人團體...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只怕難以分身乏術參與多場活動罷了。當然參加免費活動,不妨也可以用購書、用餐或其他消費方式來贊助支持一下活動主辦單位,實質回饋給策辦人、演講者、場地出借單位,與民眾分享的良善美意如此才可以長長久久。
個人秘技:如果你不擅長速記或無法現場做筆記,投資一支有定向錄音功能的錄音筆,會是聽演講、跟導覽時非常值得的工具(只要現場沒有禁止錄音),保證絕不後悔!
表演藝術
近年個人在表演藝術活動進場消費比較少,雖然不是說一定是國外的和尚會念經,但能台灣看到國際級的演出會覺得確實比較難得。私人演藝公司邀請來的演出票價經常不太可愛,但公家部門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每年辦理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在國家兩廳院、台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的大型國際聯合演出活動計劃都非常值得關注,台北藝術大學的關渡藝術節也固定每年都會邀請海外友好姐妹校來台共演,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台北藝穗節,台灣戲曲中心的台灣戲曲藝術節,以及各知名劇團的創作劇與兩廳院藝文廣場的戶外演出活動,就足以令人心滿意足的過上一整年充實的藝文享受。
個人秘技:國家兩廳院戲劇院4樓和音樂廳3樓正面包廂都買不得,距離太遠視野不佳或聲音太悶,會讓人很扼腕。戲劇院1樓及音樂廳2樓靠近包廂緣側前方的座位也避免比較好,因為樓上不免會時常掉下節目冊打人。(笑)有些演出前會有特別的導聆講座,建議提早入場參加,增加觀賞知識認知。前陣子更新的兩廳院售票系統可以看到座席聆賞視野,可以多多運用。
文化體驗與地方踏察
偶爾不免起心動念來個踏出舒適圈的半日或一日小旅行,台灣有很多傳統文化及工藝因為缺乏後繼者而在漸漸消失中,其中許多都和傳統祭祀民俗有重要相關,傳統廟宇的彩繪、剪黏、石作、泥塑,神像木刻、神帽金工、衣物刺繡,祭祀禮器鑄造、繃鼓、燈籠、轎輦,乃至科儀道法、陣頭技藝傳承等,都面臨很大的問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台灣雖小,但每一個地方的故事、文化、風俗都有其特色,其他還有因為自然資源、人文景觀、歷史因素造成產業變遷及地方文化差異。
雖說都會地區已都市化居多,但各地還是不乏有特殊地方風情的鄉鎮,趁著不同的氣候季節,深度踏察熟悉又陌生的街頭鄉間,和當地居民聊天、參與民俗祭儀、廟會遶境、觀察紀錄地方文化、生活樣貌、特色產業、傳統工藝、特殊地景,都是我們可以一再重新發現台灣這片母親島嶼新的故事和生活百態。
個人秘技:隨心前往一個你有興趣拜訪的小村莊或小據點,走訪觀光客少、只有在地人活動的區域,事先了解一下它的歷史背景、地方傳統特色,找觀光客不知道的老店、地方信仰廟宇、社區工作室和地方耆老或社造團隊聊天交流,會至少得到一條罕為外地人知的深度遊程。
尾聲
本文主要是希望呼籲大家可以透過有意識、負責任的文化消費習慣,用有覺知、有意識的想法和行動進行文化消費,讓善的循環涓滴成河,為整體文化產業帶來正向、有助益的循環,讓這樣美好事物的存在能歷久彌新,恆長久遠。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