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译师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社交,社交,然后感悟(七日书 day3)

译师姐
·
我突然发现,有些人聊天,本质上并不是想跟别人对话,而是想通过对话解构你。

最近几天开始使用一款叫soul的交友软件。

刚刚注册账号没多久,连续三天晚上去别人建的聊天房里跟别人聊天。忽然产生一种错觉,发现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从未如此简单。

我在这个app上认识了留学英国、假期却在武当山练功的富二代;对看不惯的事丝毫不嘴下留情的艺术从业者;刚移民美国,为家庭教育发愁的父亲;专门为别人照片打分、还把长相分析得头头是道的研究生;考前凌晨弹吉他的学生;大谈“最讲道德的国家最不道德,最讲自由的国家最不自由”的哲学爱好者。每个人都能和你聊上两句,每个人都想在上面说点什么。

第一天玩这个,我开了一罐啤酒;第二天开了两罐。借着酒劲,确实感觉好不快活。第三天,我没有喝酒,社交的压力慢慢就上来了。

我突然发现,有些人聊天,本质上并不是想跟别人对话,而是想通过对话解构你。例如在某个留学生交流群,我说自己住的地方很难遇到中国人,有人就说我可以去某顶级期刊上发一篇论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对于那些留在国外想升博的人来说,这是个不错的缓解尴尬的笑话。但我不是这种人。再听他们讨论的话题:中国超市、签证、毕业论文、中餐厅、螺蛳粉。我知道这些都是中国留学生最爱讨论的话题,一瞬间就感到他们在混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圈子。而且,不管我说什么,不管与他们的生活差异多大,他们都能翻译成留学生最熟悉的概念。当他们复述给你听的时候,一切都变味了。他们还以为我是一个纨绔的富二代,就像他们一样!

这就是圈子文化。处在圈子的同温层里的人,不是不吸收外部信息,而是把外部信息统统解构、重构成适合他们圈子的概念后再吸收。本质上就是一遍遍重复已有的概念,很无聊,很像一种强迫症。但你知道,强迫症式的重复会让这个圈子越来越牢固。

我之前很喜欢听邓晓芒讲哲学。他就经常调侃,很多中国人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其实就是中国道家哲学的“反者道之动”。拜托,人家的思想是由德语组成的,德语的语法、逻辑,怎么可能跟中文一样嘛!你一看到黑格尔书里的内容,就把它的注重逻辑推理的形式全部解构掉,然后换上一套注重修辞的中文外衣,而皮子底下的内容又确实和中国哲学有些相似之处,那你还能学到什么呢?

所以,有些人活了很久,表面上阅历丰富,去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不同的人,但本质上只是一遍遍重复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只是自己的童年经历。

我想这就是我的社交压力所在。当别人不愿开放地接纳我的语言,还要把我的语言解构、翻译成他们喜欢的用词,我就感觉很难受。一次两次还好,多了,就明显感觉他是在逼我进他们的圈子,只想立刻逃开。

反过来说,当我非常自信的时候,碰到别人弹吉他,就跟他聊音乐;碰到别人拜师武当山,就称她一声“大侠”;碰到别人给照片打分,就认真让她评一评刘德华和梁朝伟谁更帅。我平时绝不会这么做,但接受一下别人的价值观,也不至于把我原有的认知体系冲垮。一来二去的,别人也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了,这样的交流就特别舒服、自然。

最后,想起以前老师提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佛家明明说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又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解脱呢?回答可能是,很多人看似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只是一难,重复了九九八十一遍。若能从这种重复中跳出来,放下执念的屠刀,觉悟只在一瞬间。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