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孩子做錯了什麼? ─ Anna教養說書《媽媽的悔過書》
這是一位韓國校長媽媽寫的書,他是一名教師,他訓練出來的學生得獎人數,是別班的幾倍。在教學比賽、教學技能和全國教學現場教學中,他都包攬了第一名。他的兩名孩子,哥哥從小到大都是班上第一第二名,還是學生會會長,到了高三,考進了全國首一百名學生排名中,就在快到升到名門大學之際,兒子要求休學,之後,高二的女兒也加入休學之中。
他們兩個優秀的孩子,自此就只留在自己的房間,每天只是睡覺、打電動、再吃飯、睡覺、打電動,看電影、吃飯。就像是遊戲成癮、影片中毒一樣。隨著,家里剪斷的電腦線、摔破的電腦螢幕,手機愈來愈多,孩子就築起愈來愈高的城牆。作者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三次昏倒,三次開車撞到人,三次被人撞,住院好幾次,其中還動了兩次大手術。孩子的反應卻是「不為所動」,表現得冷血無情,甚至看到作者昏倒之後,還冷笑著:「作什麼秀」。而且,作者還說,只要和孩子一對上眼,孩子就會用可怕的眼神瞪著我說,「光聽到媽媽的聲音就起雞皮疙瘩,聽到媽媽的聲音就覺得喘不過氣,拜託你不要說話,嘴巴閉上吧!」這對作者來說是多麼的委屈和生氣呢,因為拉拔孩子長大是一件十分艱辛的日子。
日子還發展到有兒子可怕的舉動,和女兒的自殘。這讓本來就高傲的作者,停一停,想一想,到底,自己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於是作者開始反思「從哪裡開始出錯了呢?」他意識到「原來,一直以來我並不是父母,而是管理者,監視者還有統治者,而且是非常恐怖且糟糕的那種。」
那麼,究竟作者做錯了什麼呢? 書中是他的悔過書,也是他的教養反思。其中有幾點,我覺得很值得大家細讀。
第一, 人生的遺憾,造就了錯誤的教養觀。
作者有一個充滿憂鬱的大學時期。因為家境經濟的考慮,作者入了教育大學,因為這大學不是全國第一的學校而大傷自尊,看到考得比他差的同學都入了更好的學校,更令作者覺得自己可悲。於是,生子以後,他一心想著就是要兒子要成為第一。作者一直費心地把孩子培養成「炫耀品」。所以,他在孩子四年級之前,一定準時下班回家訓練孩子。
他的教育思想就是「父母說什麼就做什麼。」孩子四年班前,作者都不會參加任何聚會,就是為了回家控制孩子學習。回家後,馬上問的是今天有幾項作業,作業都寫好了嗎。孩子說未做好,就會遭受到一輪訓斥。規定六點前把作業寫完,沒寫完的話就不能吃晚餐。孩子聽完作者的話,只能垂頭喪氣地回房間。每一天都是在媽媽的嘮叨之中,像罪人般說著「對不起」。如果發現孩子補習遲到了,就更是一輪嘮叨。只要孩子在面前,就會是指示、命令、確認和催促他們做些什麼。而作者從來沒有理會過孩子聽到這些話時,會是怎樣的心情,反而是照樣如此,更是毫不覺察有什麼問題。兒子一直是人家口中所謂「完美孩子」,拿到全校一、二名,包攬所有獎項,還當選了學生會會長。大家都會羨慕作者。也還作者感受到意氣風發。殊不知,就在高三的兒子考入了全國一百名,快要考入名門大學之時,高三的兒子突然說:「媽媽,我不要上學。」同時,高二的女兒也提出同樣的要求。任作者怎樣威逼、利誘、恐嚇,都產生不到任何作用。
第二, 錯誤的教養方式是因為父母的無知,然而受罪的是孩子。
從極具戲劇性的故事中,現實令作者反思「究竟從哪裡開始出錯了呢?」。除了以上所說,作者人生的遺憾令作者出現錯誤教育觀之外。也是作者當父母的無知。他一直以為讓孩子得到獎項、得到第一名,將來考入名門大學,賺到金錢,令人羨慕,就是「成功的父母」。殊不知,自己卻是用嚇人和冷酷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問卷調查中,其中問到「你覺得怎麼樣才算是成功呢?」第一名的答案是「成為受到尊敬的父母」。
作者拿著這問題,問自己的孩子,尊敬自己的母親嗎? 兒子的答案是「媽媽是很優秀的職場人士,受人尊敬的老師。」(卻沒說是自己尊敬的媽媽)。作者由此意識到自己「我們只會聽懂自己需要的話,選擇性地聽。」以前的他,根本不懂得兒子的說話是蘊含了許多想法,說出來的話只是冰山一角,底層藏了許多巨大的冰層,但作者卻錯過了。因此,作者說「最無知的父母」就是連孩子內心都不懂得的父母。這里,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沒有駕照就開車的話,開車的人會被逮捕。然而在無知的狀態下養育孩子,被關進牢籠的不是父母卻是孩子。」
的確,無知的父母,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更影響了孩子的將來以至一生。我們見到現今許多的犯錯青年,歸根而看,父母教育必然是出現了問題。而當中,「無知」的確是主因。
讀到這里,我願我們都能像書中的作者一樣,反思自省,思考我們的教養。而作者,在之後的章節中,就分享了他的學習、改變。下次再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