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台式小說《師大公園 地下社會》

小白的嬉隱肆
·
(修改过)
·
IPFS
·

上次去嘉義的時候,快閃造訪渺渺書店,把握時間掃視書架,期待與好東西不期而遇的心情終不負,瞄到一個有趣的書名,叫做「師大公園 地下社會」。

我相信任何台灣搖滾樂迷,應該不可能不知道「地下社會」所代表的意義。我這輩子一大遺憾就是在這間 live house 收掉之前從未去看過表演,所以後來我常往各音樂表演場館跑,特別是那些還沒去過的。

然而地下社會就只能藉由想像,從一些回顧歷史的資料當中。因此這書名就像枚符碼,一見到就立刻抽出來端詳一番,貌似小說。結帳時我說好像反而沒在台北書店看過這本寫台北場景的書,店員說的確印量很少,他們也只進到兩本,這是最後一本。她還說這是推理小說,想順便推我其他的。我一來急著趕回飯店,二來推理類非我守備範圍、看得不多,所以只帶了這本離開。

在毫無頭緒之下直接展卷閱讀,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就是我愛「亂」讀書的原因。《師大公園 地下社會》正是如此,令我收穫連串驚喜。首先是內容。由三章短篇故事連貫構成,每章其實是獨立事件,但皆具有相同人物與場景,前因後果有時間順序,比較類似推理短篇系列。

我在讀完第一章〈虎與骨〉後就已獻上大拇指,整章故事讓我聯想到勞倫斯・卜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主角同樣都是警界逃兵,在無心插柳的散漫尋訪下,步步深入核心闇影中。即使《地》書的主角阿虎比起馬修・史卡德更不像是一個會認真探案的探子(甚至阿虎正職還是個獨立書店店員),但那股與一切都保持距離的宿命氣息也同樣瀰漫在故事裡。在低調、冷漠、波瀾不興的暗潮下面有著更見不得光的陰暗,「地下社會」也由此產生雙關語效果。

你可以在書中見到許多讓人興奮的台式搖滾,譬如伍佰〈樹枝孤鳥〉、甜梅號〈月娘總是照著我們〉、八十八顆芭樂籽〈我要在死之前給你一個飛踢〉等等,邊讀邊隨聽上它們一回,同時感受人物之間寫實的國罵發語詞日常對話與台北人熟悉的地名,在嬉笑怒罵間過著市井庶民的小日子小夢想,從貓命到人命體會生命的脆弱與微光。我想這不是那種硬派偵探小說,也不是懸疑推理,只是人生裡被動的跌宕蜿蜒更多積存於我們讀完書的內心情緒當中。

讀完方知作者林峰毅為獨立文字工作者,著作經由自己成立的飛文工作室所獨立出版。他作品不多,《師大公園 地下社會》出手就是漂亮。聽說故事靈感來自於自日本推理小說《池袋西口公園》,我還沒看過,在我有限的推理、偵探領域閱讀經驗下,馬修・史卡德系列的消沈厭世感是我能夠舉出稍微相近的風格,前已說過。

其實在快要讀完的時候,就感覺這書還蠻適合搬上螢幕。讀完後上網爬文,本想尋找多一點作者背景資訊,卻意外發現果真有人拍電視劇,我都不知道!原來劇已殺青,應該明年上線。找郭書瑤來飾演格鬥戰士佩恩,好有看頭!期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