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南斯拉夫时代(一):他们从未有过更好的生活?

凱特根斯坦
·
·
IPFS
·

感謝被激活 一篇2017年的舊文 算是在這裡的一個開啟吧:)

按:塞尔维亚在去年对中国游客免签,成为第二个对中旅行免签的欧洲国家。这个深处巴尔干半岛的中欧之地,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好像异常遥远又略带亲近。伴随巴尔干的联想除了90年代的民族战争外,还有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这样的词汇。BBC曾在1995年制作过一部名为《南斯拉夫的死亡》(The Death of Yugoslavia)的纪录片,冲击愤恨的人群、姿态百般的政治家、陷入混乱的多族军队、争相蜂拥的媒体... 多年之后,你还能在贝尔格莱德听到的一句话是:“贝尔格莱德不是柏林(Belgrade is not Berlin)。”

1. “曾经有一个国家 她的首都是贝尔格莱德”

在飞机降落贝城前,库斯图里卡《地下》里的开篇台词,我临窗默念。这个城市里包含着无畏无惧野蛮生长的感觉。贝尔格莱德不阳光、不华丽,残缺破旧、荒芜沉寂;但又自由顽强,像一个老嬉皮。这个城市的沉重中夹杂着大片的凌乱,初看刻板生硬。 

贝尔格莱德老城

一路朝老城的方向行进,想起波兰摄影师Pawel Starzec说的,“贝尔格莱德的夏天,城区里挤满了人,有种电影《银翼杀手》的感觉。” 观察着这个破败、有点后科幻感的城市,和来机场接我的房东Dusan聊天。

忽然,Western City Gate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眼前,狭窄的道路上,它高耸笔直地伫立,反倒是我被惊得不知所措,不由叫出了声。Dusan不以为然地看了眼这座粗野主义的代表作,皱皱眉头,好像并不喜欢。粗野主义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筑大多是除水泥混凝土外无任何装饰的庞然大物,在二战后紧张的国际氛围中,对这种建筑风格的解读不可避免地披上了政治含义。

粗野主义代表作之一 Western City Gate
Western City Gate(左民用住宅 右已遭废弃)
Western City Gate的顶层餐厅
与Western City Gate遥相呼应的Eastern City Gate
Eastern City Gate

我的房东Dusan显然对这些建筑嗤之以鼻,“我们并不喜欢这些粗野风格的建筑,它不好看,没什么美感。但好像它因为丑,还挺出名。以前它们是政治权威的象征,现在不如说是赤贫感。看到带着顶层餐厅的那一半了吗?拥有这一半大楼的公司早就破了产,所以空了好几年了。如果你晚上来这儿,这种对比会更明显更诡异… ” 

城市涂鸦

这是一个没有太阳带着雾气的清晨,透过车窗,发现城市建筑被盖满了涂鸦,基本找不到一座完整洁净的楼。塞尔维亚是一个被涂鸦笼罩的国度,大街的墙壁、窗户上,道路中央,列车车厢... 只要是能作画的地方,都逃不过艺术家们的“魔掌”。涂鸦的内容涉及音乐、艺术、体育,但更多的还是与政治相关,各种反政府、反美口号,以及民间标语… 人们以此表达对政治生活的态度和情绪。

贝尔格莱德老城

古典欧洲风格的、现代派的、社会主义时期的... 老城区各类建筑被和谐又倍感突兀地建在一起。那些古怪、彼此格格不入的建筑与这个桀骜不逊的城市融为一体,仿佛是硬生生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带着原始又强烈的生命力,对此我毫不怀疑。

2. “民主正在杀死我们!”

“酷”可能最能完美形容这里的人,这种感受异常直观也颇为强烈。后朋克夹杂着民族印记的倔强样,实在令人着迷。我想这既与生俱来,也多少由历史催生。激进、抵抗、坚持、不服从,但他们大多人又都眼神清澈,清澈后藏着淡定以及好奇。 

东欧第一家麦当劳 开于1988年 在柏林墙被推倒前
贝尔格莱德新城

来塞国前,对这里的一切都是臆想的,从书和影像里得到的二手资料,从在其他东欧国的经历中不断联想。也许因为战争,也许因为后共产主义,也许只是因为南斯拉夫像一个父辈口中经常提及的国度,始终遥不可及。 

议会大厦前科索沃战争纪念横幅 屡次且持续被毁
北约空袭南斯拉夫国防部遗址

可其实上,历史就在眼前。科索沃战争的纪念横幅还挂在议会大厦前,被北约空袭过的轰炸遗址依然在街角留存,更多的历史镌刻在长者的面孔上,记忆在他们的脑海里抹不去也忘不了。这里上了年纪的人会略带戒备又充满好奇地打量我,始终严肃地板着脸,虽无敌意但也不靠近。对外界的警惕感和距离感,可能是战争赋予老去一代特有的本能。

城市里的长者

 可是生活在南部的Bane不一样。他是位热情的老朋克,年轻时在乐队做吉他手,现在他的小儿子子承父业,这让Bane很是开心。在南部山区,我们偶然相遇。“我已经八十多岁了,年轻时从没正经学过英语,所知道的都是从六七十年代英国摇滚乐里偷听来的。我们当年的乐队名叫鹦鹉,就是’鹦鹉学舌’的意思。” 于是在下着雪的山里,他一路带着我唱Rolling Stones和Eric Clapton,从日出到日落。

Bane背影

科索沃是避免不了的话题,因为南部毗邻此地。塞国人民一直对科索沃感到头疼,Bane坦诚地讲,他现在甚至觉得科索沃独立出去是件好事,可对于在那里生活的人民,他也感到不公平。科索沃依旧是罪恶之城,人们仍然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改变。“这个所谓‘为了民主’独立出去的地方已经彻底变成一片废墟,混乱的废墟。你能想象吗,现在的科索沃正成为欧洲毒品的主要产区?自由意味着死亡。”

反美反北约标语

在这里,“民主”好像是特别时髦的一个词。一个民主的国家,听起来似乎满是希望与光明,可是Bane说 “民主正在杀死我们!”

根据世界银行去年七月公布的数据,塞尔维亚的人均GDP不到六千美元,排在全球第八十七位。在经历九十年代经济制裁和战争后,国内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经济损失惨重。南斯拉夫原拥有地中海狭长出海口,但伴随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黑山先后独立,塞尔维亚彻底变成了内陆国。去年黑山加入北约,塞尔维亚的境地更加举步维艰。

3. “我们都是南斯拉夫人”

我曾天真地以为,只有年纪稍长的人才会对南斯拉夫有特别强烈的感情,那种复杂且矛盾的感情。但没有料到年轻人也会怀念自己依稀模糊的童年时光。

贝尔格莱德当代艺术馆展出的反映当地政治生活漫画作品 by Dan Perjovschi (艺术馆曾因资金问题 闭馆十年 2017年冬天重新开放)

Dusan跟我年纪相仿,他一直舍不得离开贝尔格莱德,即便这个地方让他无数次心碎失望。少年时虽随家人移民加拿大,但三年前他选择独自回到贝尔格莱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有最好的生活和最糟的人”。谈起南斯拉夫,Dusan更多地为自己父母那一代人感到惋惜,“那些曾经为南斯拉夫全力付出的父辈祖辈,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才对。” 事与愿违,南斯拉夫的解体可能是对老去一代最无情的打击。

类似的感受并不是个例,它出现在很多当地人的记忆里。在南斯拉夫博物馆(Museum of Yugoslavia),我看到了更多这样的情绪。不大的博物馆连通着著名的铁托花房和逝世墓碑,我是在一个雨天的早晨来到这里的。

铁托墓 贝尔格莱德

花房(Flower House)出乎意料得小,倒是简洁干净,时不时有人来献花。铁托生前曾住在后院,房子在九九年空袭中被炸毁,至今仍是封闭的废墟。铁托八零年去世后,因为去政治化和去共产主义,这里被取名为南斯拉夫博物馆,铁托的名字不再出现在任何馆名上。花房隔壁的小花园里有一个半地下的研究馆室,算是南斯拉夫博物馆的主要展区,展品有限。自铁托离世到现在,有关南斯拉夫的很多历史仍是禁忌话题,塞国政治家们也大都极力避免与这里产生任何联系,所以这座博物馆一直缺少资金和研究员。 

Project Yugoslavia

二零一七年博物馆联合独立艺术家制作了一个名为Project Yugoslavia的系列采访,通过对百位不同领域的人视频访谈,回顾他们对南斯拉夫的记忆。其中一位南斯拉夫时代的工厂工人满脸失望地说:“我不知道‘民主’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一定要说民主,我认为我们在铁托时期比现在生活得更民主。如今我们标榜自己是民主国家,年轻人也喜欢把‘自由民主’这样的词挂在嘴边,可事实却是,我们的社会是一团糟。在南斯拉夫时期,我们不会在意自己是塞族人、克族人还是穆斯林,我们都是南斯拉夫人。可后来,民族主义者用‘民主’的口号毁掉了一切!”

特别心酸的是,就在这个狭小简陋的研究馆室和馆员聊天的过程中,这里断电了两次,完全漆黑,馆员毫不在意地对我说“别担心,这是常有的事。”

4. “这个国家的分歧太深了”

对历史时期的怀念和对现有生活的不满,是很多当地人的态度,这种声音几乎无处不在。从普通民众到教堂神职人员、到各领域艺术家,他们仍在身体力行地持续着抗议,每周、每月、每年,即便得不到任何来自政府或者官方的回应或者承诺。 

诺维萨德市政厅前 无声抗议

在北部城市诺维萨德,我看到一位年迈的女士独自在市政厅前书写抗议,用胶带粘贴的废弃纸板上,她一字一字写下对腐败的控诉。近在咫尺的小广场上,是热闹喧嚣的圣诞市集,时不时有人在此停留,或上前与她私语。无声的反抗,也不总是沉默着。

我有点心疼这种微小且看似毫无希望的抗争方式,但又对这里的人们充满敬意,他们的抗争、他们的表述、他们的坚持。不认输亦不低头,以个人的方式,以团体的方式。就是不服从,活得如此真实。一直思考抗争的意义?他们看似什么也得不到,这种行为更多的关乎态度,也像一种信仰。只是我没料到在这样的抗争里,个体间的矛盾与隔阂也愈发变得不可调和。 

贝尔格莱德外交部前 东正教抗议

Dusan满心忧虑地告诉我,他已经开始感受不到这些抗议的价值。“我去参加保护东正教教堂的游行,和宗教没有直接的关系,我是无神论者。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去保护这些,那么别人又为什么想去了解和尊重我们的文化,可是政府才不会关心,因为这毫无利益可寻。但这并不是最令人沮丧的,最沮丧的是我曾以为抗争者是团结的,我错了。这里几乎所有抗议群体之间都有矛盾,我们甚至还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打出手,没有人能理解彼此。这个国家的分歧太深了,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抗议什么。”

5. “他们从未有过更好的生活?”

二零一零年,贝尔格莱德人权中心做过一个为期十天的调查问卷,参与者超过千人,来自塞尔维亚的各行各业。问卷结果显示,八成受访者认为在南斯拉夫时期,他们的生活比现在要好;七成人对于南斯拉夫的解体表示后悔和遗憾。

这些个人的经验与回忆,现在成为很多学术和艺术项目选择研究的个体,一代代人看似零散碎片的记忆,可能恰好对抗了曾经国家权威宣传的声音。到今天,南斯拉夫对有的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过往的地理概念,但相较于当代生活,它可能更像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警察在贝尔格莱德共和广场
极端民族主义政客Vojislav Seselj竞选海报

即便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新世界”的年轻人们,也会从他们的父辈祖辈那里觉察到一丝痕迹。生于一九九六年的P.K说,“那个时代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父亲总说,南斯拉夫是一个理想国家,至少那时我们生活得比现在任何一个后南斯拉夫国家都要强。虽然我不能肯定什么是最好的时代,但我认为可能正是那段历史造成了我们今日的贫穷。” 

贝尔格莱德居民区的年轻人

那么南斯拉夫的真相究竟在哪里呢?是隐藏在无数个体间私人的生活记忆,还是根植于逝去政治系统中的意识形态?又或者它存在于这两者之间,在后共产主义时代和当代民主进程间不断漂浮。

Predrag Matvejevic二零一四年在当地《胜利报》(Pobijeda)上写道:南斯拉夫的存在,不是必须深陷于某个特定的国家与民族,但它必须否定那些对历史和共同记忆选择遗忘或抹去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世代才能坦诚面对和分享属于他们的理想、崇拜、希望、乐观,当然还有失望、心碎和幻灭。

本文标题来自二零一五年贝尔格莱德同名展览 They Never Had It Better?Modern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Socialist Yugoslavia,图片均拍摄自作者本人。)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