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文集-108】抗戰開始,時代青年湧進黃埔軍校 (黃埔炮科 常持琇 民國八十二年 1993年9月撰寫)
我們在寫歷史,我們在為歷史作見證。
你和我,也曾意氣風發的走過從前。
八年抗戰,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經過這八年的苦戰,我們不但擊敗了日本強敵,也湔雪了近百年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因受帝國主義的侵略所帶來的恥辱與傷痛。抗戰的勝利,使中國取消了不平等條約,光復台灣。擺脫了次殖民地的地位,真正的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這也正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遺志。
但是,這一成果 並非僥倖而至,它包含了千百萬人生命的代價,千百萬億財產的損失,以及多少血淚交織,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這些都是我們同學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的事實,雖然事隔半個世紀,回想起來應該還是記憶猶新!
民國廿六年(1937年)七月,日軍發起盧溝橋事變,隨後抗日戰爭已全面展開,九月以後,華北方面平津已經失守,淞滬方面戰況尤為激烈,這時我全國軍民,正是所謂:人無分老幼,地無分南北,已掀起一股抗敵禦侮的巨大浪潮......當時的情況是城市遭受轟炸,難民四處流亡,同時全國各地也到處可以聽到馬賽進行曲一樣雄壯的歌聲:
槍在我們的肩膀
血在我們的胸膛
我們要捍衛祖國
我們齊赴沙場
......
我們同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動自發,昂首闊步的走進了黃埔軍校。
當時軍校(本校)已隨政府遷到武漢,我們的同學來自四面八方,有的來自華北前線,有的來自淞滬戰場;有的來自雲貴高原,有的來自西北邊疆;更有寫來自海外僑居地,大家都共同懷著一份「壯志豪情」,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學校或工作崗位,一齊獻身於從軍報國的行列,雖然每個人離家時未必都像先烈林覺民一樣,留下一份感人的書簡,但事實上證明,以後有多少人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從此「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倖存的人也很多因為「少小離家」不能克盡孝思,最後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了!
毋庸諱言的說,我們在軍校所受教育,並不算十分完整,當時所謂「甲級生」,實際上也就是「速成班」的代名,原因是抗戰開始,軍中亟需大量的下級幹部加以補充,所以教育時間必須相對縮短,另外學校遷移後方,一切教育設施自然也不夠完備,因此,我們步科同學在校僅有一年,炮工兵同學在校也僅有一年半,畢業後便立即加入戰鬥行列。因此,我們必須在實戰中繼續學習,在砲火中不斷磨練,讓理論在實踐中加強驗證,我們覺得這些實戰的經驗,遠比課堂上的知識更為寶貴。
八年抗戰,是一場漫長而又艱苦的戰爭,當時我們從最基層的排長做起,到抗戰勝利時,也不過擔任營長以下的職務,因此,所見所聞通常也不過是戰場上局部的戰鬥,對整個戰局來說,未必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一個戰役,一場戰爭,往往也就是由若干局部性的戰果累積而成,尤其是槍林彈雨的實際經驗,也只有下級幹部才會深切的體會。
今天,我們都是70歲以上的老兵,回顧過去的一生,在命運中或許難免有多少失意與坎坷,在經歷中也難免有多少仆躓與困頓,但早年參加抗戰的經驗,卻永遠是我們一生最值得驕傲的回憶。
最近苗中英等同學擬向我海峽兩岸的同學發起徵文,內容為同學們參加抗日戰爭的經歷與回憶,然後以「集錦」方式彙編成冊,刊印後留給後人參考,以資紀念,相信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麥克阿瑟將軍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為此希望我們同學在垂暮之年,能把自己或同學們的故事記錄下來,雖然是「雪泥鴻爪」,也必然能再度展現我們生命的火花!
最後,我們要向為國犧牲的同學們表示由衷的哀悼,也要向有功於國家的同學們表示無上的敬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