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幸福說書人雞蛋哥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一本能使我們變得開心、避開風險的書-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幸福說書人雞蛋哥
·
·

這是一本能讓你用全新眼光看待人生的一本書。

此書由兩位知名教授合著,

我Google他們的英文名,

兩位都上過TED演說。

最近發現萬維鋼在第六季的《精英日課》也提到這本書,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曾在哈佛創辦行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所,

據說他在美國是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法學家,

凱斯與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合著的《推力》、

與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及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合著《雜訊》

他得到挪威政府頒發的霍爾堡獎(Holberg Prize),被視為人文學科的諾貝爾獎;

Tali Sharot(塔莉.沙羅特)同時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曾出版《正面思考的假象》。

此書揭開習慣化是如何影響個人和群體。

週一讓我們興奮的事物,到週五就會變得無聊。

因為我們習慣化(Habituate)了,

我們對重複刺激的反應越來越少。

習慣化的意思是不再那麼注意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為了再次感受到歡愉,

我們需要去習慣化(Dishabituate),

當我們開始去習慣化,

遠離它一段時間,

讓那些我們不再感覺到或注意的事物,

又能夠恢復驚奇感。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如果我們偶爾經歷它們,

就會引發一陣歡愉。

可是當那些經歷變得頻繁,

它們就不再產生真正的歡愉。

取而代之的是舒適感。

財富尤其會把刺激變成美好但乏味的舒適。

萬維鋼在《精英日課》提到「習慣化」有這些特點,

第一個:再好的東西,

我們也會因會習慣而覺得厭煩。

第二個:歡愉來自於慾望的不完全和間歇性滿足。

我們必須記取這些教訓,

當我們預料到自己會習慣化,

對改變人生的經驗很重要。

我們每一天都會因為忽略了習慣化的力量,

而做出一些可能導致更多痛苦和更少快樂的選擇。

有意思的是,

作者提到許多人為了體驗多樣性而犧牲意義和快樂,

因為這些人認為多樣化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

而多樣性會增加對生活美好的感知。

第一章教我們如何讓情感保溫、延長火花。

當我們對伴侶感到不了解、不熟悉時,

或者分開又再度團聚時,

會保持興奮。

為了避免不平凡變成平凡,

需要減少在一起的時間,

適度增加分離的時間。

第三章討論社群媒體,

臉書用戶不用臉書會更快樂,

因退出平台後,

人們平均每天獲得約一小時的時間,

可以把新得到的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

第五章討論創造力的部分對我來說蠻重要的,

變化會提升創造性思考,

習慣化則減少創造性思考。

書中提到一個實驗,

人開始走路後不久和坐下後不久,

創造力會顯著提升。

改變本身可能會提升創造性思考。

我之前都是坐在板凳上寫稿,

常常寫得腰酸背痛,

後來才改坐較高的椅子。

我計算過週末時最多一天能寫七千字,

希望有天能像倪匡一樣,

透過去習慣化和做一些小改變,

給予大腦新的刺激,

達到一天寫兩萬字的產量。

你把第十二章講納粹的部分換成共產黨,

一樣成立。

關心台灣未來的人民都該看看,

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

自由的喪失、

民主的瓦解、

被共產黨統治是遲早的事,

戰爭從來沒停止過。

當恐怖的惡行以很小的方式開始,

並逐漸增加時,

它們引起較弱的情緒反應,

較少的抗拒,

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讓越來越大的恐怖在光天化日之下上演。

台灣人民越早認知到這個現象,

可使更多人預見即將發生之事,

並即時採取行動。

已離任的(AIT)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建議台灣,「別對中國的挑釁措辭和行動驚慌失措,但也別對這些風險麻木(Avoid panic about China’s combative language and moves, but don’t grow numb to the risks.)

共產黨的每一個行為都比上一個更糟糕,

但只是糟糕一點點......

如果整個政權最後一次也是最嚴重的行動,

直接發生在第一次也是最小的行動之後,

成千上萬、數以百萬計的人都會感到震驚......

但情況不是這樣發生的,

中間有數百個小步驟,

有些難以察覺,

每一個步驟都讓你做好對下一個步驟的準備,

以免你覺得震驚。

步驟C不比步驟B更糟糕多少,

而且如果你在步驟B時沒有表明立場,

為何要在步驟C時挺身而出?

步驟D也以此類推。

納粹就是在步驟D屠殺數百萬人,

不過種族滅絕並非在步驟D開始,

而是早在步驟A就開始了。

在事件持續、頻繁發生或者變化很緩慢時,

就會出現習慣化。

習慣化、恐懼、自私、分心、困惑、個人無能為力的感受,

使可怕的事情成為可能。

這不僅解釋中共和舔中政權為何如此囂張,

也能說明民主的瓦解與自由的喪失。

透過了解習慣化,

以及有意識地對某些狀況去習慣化,

我們能持續在生命中發現驚奇、感到快樂、避開風險與盲點。

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時時容光煥發。

猜你喜歡:

1.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善用人的不理性,一次改變千萬人. 先覺

2.影響他人購買、投票與決策的6大成功關鍵:哈佛、史丹福學者教你運用黏性法則,達成你的目標!柿子文化

3.人性賽局:哈佛大學最重要的行為經濟學課,驚人「隱藏賽局」完美解釋非理性行為. 三采

4.掌握人的煩惱就大賣!惡魔行為經濟學:驅動風潮熱銷現象令消費者心動的40條行動法則. 新樂園

5.設計幸福: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實現理想人生的務實思維. 今周刊

6.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先覺

7.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天下文化

8.漫畫行為經濟學 不理性錯了嗎?:為什麼總是忍不住湊免運?23堂讓你不再吃虧的思考啟發課. 大塊文化

9.一定要懂的行為經濟學:洞悉衝動購物、跟風投資、網路沉迷的心理,掌握深層消費關鍵. 台灣東販

10.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時報出版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

#LookAgain: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

#TaliSharot

#CassSunstein

#時報出版

#習慣化

#生活實驗

#演化

#情緒

#改變

#大腦

#注意力

#調整

#科普

#杏仁核

#思維

#創新

#創造

#風險

#適應

#盲點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