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舊城生活 aka 耶路撒冷留學心得
形容英國皇室叫The “Royal” Family,那形容耶路撒冷是The “Holy” City,特指耶路撒冷老城區域,傳說中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儘管離馬槽近,以色列是猶太國家,聖誕節過節氣氛並不濃厚,但舊城本來就是一個獨特的地方,所以裡頭的生活也會特別多元。
以下分享每日的聽覺日常:
1.小孩的嬉鬧聲
這裡不完全商業化,很多本地居民(巴勒斯坦人、猶太人、亞述人、亞美尼亞人......)都還住在這裡,有八間學校,小孩每天手牽手走路上學 ; 放學後,當地學童基本上把小巷弄當足球場晚耍。
2.教堂的鐘聲
早上六點第一響,住在基督區準備有敲不完的鐘聲。
3.基督團體的福音歌曲
通常從橄欖山開始,走苦路時,基督團體會邊唱邊走,有時會揹著十字架走,一路走到聖墓教堂。
4.清真寺的召禱聲
老城的清真寺的call to prayer是真人唱的。
5.來自西牆的派對音樂
有猶太慶典時,西牆派對會開到凌晨三點,基本上整個老城跟他一起開下去,而且會有道路管制 。
6.升機的盤旋聲
夜晚的白噪音,通常會和5.一起出現,情勢緊張、名人造訪時也會出現。
7.阿拉伯小販的叫賣聲
不懂阿語的都懂這字,عشرة عشرة,ashara、ashara,意指:十元。
9.飆仔聲
阿拉伯人很愛飆車,以前住法國山時,鄰近阿拉伯村Issawiya也是很多飆仔。
10.貓叫聲
黎凡特和小亞細亞區域都很多貓,就是貓貓搶食物、打架、吵架、貓叫春和貓baby的哭聲。
因為擁擠,每戶距離近,所以會有點吵雜,但這些都是小毛病,真正的缺點要一直爬上爬下,但耶路撒冷本來就是山城,老城這座城市建築本來就是鄂圖曼遺產,我還能說啥?
Everything in the old city is unique in its own way.
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下充分利用學習機會,我要配合這裡的生活。舉例來說,這裡有許多猶太慶典,而我只需走路十分鐘就能到達耶路撒冷的西牆。身為一個異邦人(gentile),在以色列的留學生活裡,我不止吸收課業,還將課業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如同我在書上讀到的猶太史一般,猶太人的智慧是在異國生活適應、融入(acculturate)、摩擦和衝撞中形成的,這些經歷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在書中學到的中東史,特別是關於伊斯蘭世界的猶太文明史。
⬇️ 簡單帶過穆斯林政權下的猶太史
根據希大猶太史教授Sarah Stroumusa的研究,以伊比利半島的安達魯西亞為例,中世紀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政權下的猶太人,其生活環境有別於同期基督教社群的徹底伊斯蘭化,其中原因便是猶太阿拉伯語(Judeo-Arabic)的出現。
歷史學家David Abulafia表示:「猶太人阿拉伯化了,但並未伊斯蘭化」。為了避免同時代大規模的伊斯蘭化而導致猶太社群的邊緣化,猶太人發明了以希伯來語書寫的阿拉伯語,稱為猶太阿拉伯語(Judeo-Arabic)。猶太人以此著作聖經解經學、塔木德解經學、哲學、神秘學和猶太律法,其概念和思維模式都與同時期穆斯林統治者解釋古蘭經或穆斯林法律時相同,希伯來詩歌也是按照阿拉伯詩歌風格來塑造的。
古典歷史學家Abraham Wasserstein表示:「這種獨特和獨立的文化財富使猶太人具有了一個身份,使他们能夠保留他们獨特的宗教,避免被更普遍的社會風氣所改變。」
這高度的文化適應性(acculturation)增加了伊斯蘭與猶太教的共同之處,使猶太社群面對邊緣化時能夠延續,猶太學者於當時的宮廷文化也相當活躍。相較於同期基督徒的大規模皈依、導致基督社群邊緣化,猶太社群選擇了阿拉伯化,以此凝聚了阿拉伯世界的猶太社群,安達魯西亞文化也因猶太文化的蓬勃發展而在這時期成長茁壯。
............
以色列不是華人學子的首選留學地,因為它位於一個衝突區域,並且有移民限制(移民法規對非猶太人不友善)。由於這裡的華人社群較小,華人學生之間的支援較少,相對地,也少了沒意義的卷的風氣(減少了不必要的競爭)。
對我而言,由於華人社群較小,我反而得到了更多訓練社交技能的機會,這激勵了我的個人成長。此外,必須承認,猶太人和外國人在對於學術的追求通常(in general)持著更真誠的學習態度,這使以色列成為一個極佳的學術啟發和培訓之地。
當我回顧這段時光,我深感感激,因為我知道這個經驗將永遠影響著我,塑造著我的未來。
✏️ 本篇於 2022.11.10 寫於 FB 舊城裡的貓 https://www.facebook.com/catintheoldcity ,歡迎有興趣的夥伴追蹤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