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該不該《接刀》? Catching a Falling Knife
這個主題原是打算留到後面再寫,但剛好碰上Covid變種病毒引爆投資人拋售導致感恩節後全球股市,油價,政府債券暴跌。(雖然個人覺得市場也只是找個利空藉口出貨,不然之前通膨不跌,升息不跌,蘋果財報差也不跌,這麼剛好碰上變種病毒就不行了。。。)
那到底碰上了股市大跌該不該接刀買進,該怎麼買,跌多少才買?接下來我將透過美國標普500將近60年 (1萬5千筆) 的數據來分析給你看到底能不能買,不只這樣我還會套用同樣的分析方式在上證指數,台股加權指數,歐元區STOXX指數以及日經指數來看看方法管不管用。我將透過以下步驟拆解這道題:
當日盤中下跌的天數 vs 當日收跌的天數占多少比例?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交易跟博弈理論極為相似,注重的是勝率,所以喜歡用科學的方式來計算賺錢的勝率。透過Yahoo Finance 擷取標普500指數 (S&P500)從1963 到 2021-11-26 將近 59年共 14,829 筆(天)的數據來做分析,相較其他國際市場樣本數夠多做實證。其中有 12,779天的低點是低於前一天收盤價代表當日盤中曾經下跌的狀態,但收跌的天數卻只有6,891,約佔46%的總天數,代表有5,888天是由盤下低點反轉收高。剛開始入題就感覺很不錯,基本上只要買跌當天就有接近五成的機率可以收高賺錢。
股市跌多少算大跌
在這12,779天的盤下低點裡,跌最深的一天是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S&P指數最低下跌20.47%。下跌日低點平均跌幅-0.82%,標準差0.77。使用保守的方式來當基準,低點平均跌幅 – 1倍標準差,盤中低點跌幅超過 1.59%標記為大跌,符合這個條件的樣本馬上縮小到 1,408天,不到整體樣本數的10%。
大跌當日接刀跳進去買能賺錢嗎? 持有多久能獲利,1天,5天,10天,還是30天?
接著設定進場買進條件為當日標普500指數跌幅超過1.59%進場買進,成本就以跌幅1.59%做基準。雖然買進成本有可能更低,但我們先不管,重點為了解進場標準的獲利期望值是否可以大於0 (期望值是交易/或博弈理論中重要的基礎,期望值正數才有可能獲利,負數代表玩再多次最後也只會賠錢,之後再找機會開一篇有關期望值的文)。產出的結果其實比我預期的好,持有1,5,10,30天的期望值都呈現正報酬率,而且時間拉得越長可以看得出報酬率期望值逐漸拉大。
同樣分析條件是否每個市場都適用? 實作歐元區STOXX50,台灣加權指數,上證指數,日經指數
四個不同的市場指數,數據量跟標普500接近的只有日經指數從1965,再來是台灣加權與上證指數都是1997。最後則是歐元區STOXX50從2007才有數據。產出的結果雖然不向美國標普500那麼的漂亮,但歐元STOXX50,日經指數,上證指數都呈現當指數大跌 (低點平均跌幅 – 1倍標準差) 入場買進,隨著持有時間由1日拉長到30日,報酬率期望值相對都可獲得提升。但是唯獨除了台灣加權指數呈現相對比較沒有規律的結果。
總結
在上一節做過四個市場的回測後因為台股指數明顯相較其他市場呈現沒有規律的關係,我又另外挑了十幾個市場指數做測試。發現除了台股指數外,其他不管已開發市場或開發中國家指數,都是偏向大跌進場持有的報酬率期望值可以朝著持有天數轉正擴大,即便數據樣本數不同,同樣條件的回饋趨勢是一致的。單就台股指數的反應,市場機制的結構(如當沖比例,限空令,漲跌停%幅度),政府干預度,股民投資者行為模式都有可能是造成不規律的因素。
以上大跌入場的條件只是一個簡單的分析,透過實際數據的結果來判斷一個交易策略是否真的能夠獲利,而不是單憑『感覺』來做判斷。這並不是穩賺的交易聖杯,而是連續交易一千四百次(標普500為例) 有賺有賠後的結果,讓賺錢的贏面稍微大於賠率 (這就是預期報酬率重要的地方)。資金的配置也是另一門學問,真正的賭徒在牌桌上是不會每次都 all-in的,那是電影裡才會這樣,如一開始提到標普500一天跌20%的例子 (1987黑色星期一) all-in你能扛的住嗎? 交易買賣的策略還可以做更多優化,但得小心別過度擬合(overfitting)
最後再貼心提醒,上述的分析是針對整個市場指數,而不是個股。個股的波動率又大於市場指數,而指數的反應與個股也不見得呈現正相關,所也千萬別套用在個股上面!
原文連結華爾街浪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