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獨樂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當父母離開後...《成年孤兒》讀後感

獨樂
·
·
最終,我再也不是誰的小孩了

在上年年末左右,我收到好多同齡人離世的消息,有的是因為意外、有的是因為疾病,雖然這些人我都素未謀面,很多都是朋友的朋友,但還是讓我十分驚訝。我對於死亡並不陌生,但往往離去的都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長輩,而不是和同齡人。

因此,我開始去了解關於死亡的事情,比如葬禮費、相關的電影如《入礆師》等等,在了解的過程中,我猛然發現,其實比起我,離死亡更近的是我的父母。

我在網絡的推薦下,找到了一本名為《成年孤兒》的書

成年孤兒這個名字很有趣,你很少看到它們會并放在一起。孤兒--這個特別的身份提醒了他身邊的人,這個小孩子需要特別的照顧,但如果一個孤兒已經成年了,我們將不會稱他/她為孤兒,因為成年人能夠照顧自己,所以我們很少會考慮到如果一個成年人失去雙親,也是需要照顧的。

我記得當外婆離開後,母親便如常上班,年幼的我沒有察覺到父母的異樣,看完這本書我才醒悟,儘管他們看上去仍十分堅強,但內心也需要幫助及照顧。

1. 我再也不是誰的小孩了

這是書的第一節標題。

當我看到這個標題後,我的心就像被一陣驚雷觸過一樣,呼吸變得急促,腦海中閃過我和父母一起的點點滴滴、快樂的和痛苦的,如果他們走了,我會如何的無助,而這僅僅只是想像而已。

父母的死亡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堂必修課,而我們常常會忘記這一件事,直到不久前,我仍然認為我離父母的死亡還會很遙遠。

但生活仍然會不斷給你徵兆,今天母親的頭發變得比以往更白了一點、父親把買回來的食物遺忘在了超市、他們走路開始變得慢了很多、經常抱怨身體疼痛等等,直到你不能忽視。

《成年孤兒》展示了一個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去直面的生活真相。

最終,我們再也不是誰的小孩了。


2. 接下來輪到我了

長久以來,父母一直是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帷幕,儘管我們明白人生短暫、死亡會公平地降臨到每個人身上,但由於父母健在,總有種死亡離我們還很遙遠的幻覺。

當這種幻覺被無情地打破,除了面對哀傷外,我們還要面臨死亡的恐懼,逼使我們去思考人生,有許多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我們是否在隨波逐流?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只有父母離開,我們才會真正長大。

當我們發現自己一個人置身于人生的森林當中,身邊再也沒有誰可以為我們指明方向或減低不安,我們如何去生活、做正確的事情?這會是我們一門未能預料的課程。


3. 度過哀傷的方法

面對這種巨大的孤獨和哀傷,很多人都會十分無助及困擾,書中提供了幾個有用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小而簡單」,將巨大的悲傷拆解,例如若是想到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度過剩餘的人生,先去思考如何度過下一秒、下一分、下一時以及下一天,將其拆解到可以容忍的程度。

若是沒有工作動力的話,則先處理簡單的事情,比如我無法上班的話,那我先去吃早餐可以嗎?如果沒有胃口的話,先起床可以嗎?不斷將事件拆分到可以容忍的情況,我們不必一下子擺脫哀傷。


4.防范未然、主動面對

我認為主動去接觸有限度的痛苦,能幫助我們更勇敢的面對無法避免的告別。

為了防止生病,我們先要為自己身體注射失去活性的病菌一樣,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提前接觸痛苦是有益的,嘗試自己一個人獨立生活、幫父母主持家族中的事務、和父母討論或是閱讀本書等等都是很有幫助的。

後來,我問到母親關於外婆離世的事情,當時她的想法和如何度過這一難關等等,她說當時她也很悲傷,但想到要照顧我們才堅持了下來,所以她一直希望我快點結婚生個小孩,因為她覺得會幫助我度過她當年經歷的事情。(突然如來的催婚0_0!!!)

感謝這本書讓我想到和媽媽談一談,這書頁數不多,我每天看半小時,一周就看完了,推薦大家看看。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