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的,想要记住的,已经遗忘的:COVID-19题材中国电影小结

水泥
·
·
IPFS
"电影会帮助我们记住,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作者 | 林宇东

不知不觉间已是12月。今年机缘巧合之下看上了好几部关于COVID-19疫情的中国电影,其中剧情长片2部,纪录短片4部。《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新十条”)是在2022年12月7日颁布,刚好即将是两周年,觉得是个合适的时机,通过这几部作品来回顾一下中国电影在这个题材上的探索。

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 An Unfinished Film

娄烨及其制作团队自然是相当有勇气与魄力才能如此直接地去讲述关于疫情的故事。同时正如娄烨所说,随着故事的推进,摄影机的镜头是逐步退场的,而智能手机拍摄的镜头逐渐占据主导。这个形式上的变化娄烨捕捉得极其敏锐,也是后续提到的其他作品,尤其是纪录片,不得不回应的主题。

当封控阻碍着大型摄影器材以及人员的进入与流动,即时的事件不断发生,能够在现场举起智能手机把发生了的事拍摄下来的普通人,才是那三年真正行使着表达与记录权力的人。虽然娄烨虚实结合地在电影中复刻了女孩跟着救护车后哭喊着已逝的母亲这一经典场景,但在更多场景中还是把记录的权力留给普通人用手机拍出来的竖屏镜头。类似的处理方式也是很多同类题材会沿用的做法,但即便是直接使用网络素材,技法上依然有高低之别。

此外,《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中的竖屏镜头还大量包括着隔离期间人们如何使用视频通话来交流。在这部分中娄烨直接用智能手机来完成拍摄,并且大量保留了由于通讯质量的不稳定而造成的清晰度变低、卡顿、延迟、声音质量低下等诸多特点。自然这也是他有意为之,尽管在现场我看得很煎熬,但我可以理解为何娄烨这么来处理。这些看起来很糟糕的通讯效果,不仅是当时处在封控中的人们实际经历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在隔离状态下情感交流、信息获取的方式,一步步把人往极限上逼。这种不适的观影体验恰恰是必须的。

当然,电影中的所呈现的反对声音,和当时实际出现过的那些相比,还是相当温和的。换句话来说,娄烨所试图表达的始终是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能够接受与认同的部分。更激烈的乃至更危险的那些表达,电影里都隐去了,后半段关于上海的部分尤甚。因此也确实可以说,娄烨的电影并不“危险”。

很有幸能在戛纳之后没多久就看到了《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希望还在国内的朋友们终能看到它。

好东西 | Her Story

严格来说《好东西》主要是关于女性议题的,但作为一部“同温层”电影,里面涉及的表达又远不只是性别,还包括新闻业、教育、养育、亲密关系等,自然也包括疫情。在这篇小结里我专门来聊聊这部分。

和《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不同,《好东西》是在中国公映了的。在影院里看到龙标时我还有点不适应,毕竟上次看到龙标应该是年初在多蒙看《年会不能停!》。又刚好《好东西》的龙标号是401,和404就差了3位,阴差阳错地戏里戏外都有调侃和讽刺的喜剧效果。

而片中关于疫情的表达,也一如这个“401”那样,观众可以试图去猜测和附会,但到底是不是邵艺辉所想的那样,无从求证。虽然很多豆瓣友邻都先从小叶在家中种满的蔬菜和囤积的物资来猜测这是在影射封控,对此我也同意,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解读锚点是钟楚曦“小叶”房间中间的那尊大象的雕塑。这尊大象在关于它的头几个镜头里,不仅始终处在镜头的中心,而且其中一个全景镜头中,宋佳“王铁梅”坐在了沙发上,而大象直接把她挡住了,同时她的台词还在继续。这一系列的调度是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观众,这尊大象很重要,重要到了导演要“牺牲”调度的连贯性。这不仅仅在隐喻“房间里的大象”,甚至这尊大象直接把电影的一小段给打乱了。而观众基于这个锚点,就可以重新审视片中那些看似摸不着头脑实则可以被重新赋予意义来理解的戏了。

友邻们已经分析了很多出来,我觉得都很合理,包括街上唱着《明天会更好》的同时镜头的远处有闪烁着的警灯,最后一场戏所暗示的是2013年初的新年献词事件,乐队的Logo举起的双手其实缺失了一张blank paper等等。不过我最关注的是电影中有意无意模糊了的时间准确性。

COVID-19疫情刚开始时,电影里来不及又或者拒绝反映现实,所以电影里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疫情的平行时空。而封控结束后,像《好东西》这样的电影试图反映现实,片中也确实存在一个“疫情”,但疫情是何时结束的?又是何时开始的?电影里说着“已经结束了”,但疫情在片中的“现在”真的结束了吗?片中流逝的时间到底处在哪条时间轴的哪个坐标之上?一切时间刻度都或多或少失真,因而形成了又一个平行时空。导演要表达,却又不能在真实的时间上来表达;观众想理解,自然也不能更不应该基于片中呈现的时间来进入。所以《好东西》里的“现在”虽然说着“疫情结束了”,但其实还没结束,至少还在2022年。

又是依靠着默契、暗号、线索与解谜,才能拍和看电影。这样的事情我确实很擅长,也一度很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做。现在我只觉得很累。这也算是我选择出来的原因之一。

我的隔离熊 | My Quarantine Bear

举重若轻的纪录短片,苦中作乐,记录的内容也不复杂,2020年初从巴黎返回上海一路上所亲身经历的事情。但因为这部短片是在柏林放的,现场有一些德国人,所以产生了一些别样的放映效果。

全副武装地穿着防护服,不敢在客舱里进食,抑或是即便饿得不行也不敢让自己的双手触碰到食物地进食,乃至落地后做核酸检测时两个鼻腔都要做鼻拭子,然后还得再做咽拭子,如此种种乍一看确实很荒诞滑稽。所以现场有一些人,尤其是德国人,没忍住笑了出来。但很遗憾的是在场的中国观众很多都是亲历者,这种看着似乎滑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很难说好笑了。在喜剧中,“没有人真正受到伤害”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倘若真的有人在受伤,那么这件事就不好笑了。但显然中德两国的人对于“疫情”或者说“封控”的经验是不同的,某些德国人在试图共情中国人的遭遇时存在困难。我不会说他们这么笑是对的,这至少不礼貌,而他们也应该知道这一点。但这种经历上的差别才是更难填平的鸿沟。

《我的隔离熊》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导演在准备做核酸之前经过了一连串核酸检查点的长镜头。这个镜头一下子让我想起《人类之子》里主角团经过检查点前那一系列讽刺与批评美军关塔那摩监狱的检查点了。很显然这个镜头是用手机偷拍的,而考虑到这样的镜头只可能one take,她却拍得那么好,印象深刻。

备忘录 | The Memo

看到的六部作品里第二部拿到了金马奖的。在观看时不难发现主创应当是搞当代艺术的,所以看到用随机数生成一篇本应狗屁不通的官样八股,然后将其录下来广播到社区,却没有泛起一点点波澜这一段时,既觉得很妙,也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于我怀疑那会儿我看过的一些类似的行为艺术短视频,有一些也出自他们的手。

真正让我惊叹的是主创人在封控中,却能通过不同网民用手机拍下来的视频结合卫星地图与相对方位来还原一场群体抗议的发生。这个做法和娄烨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中呈现媒介如何重塑我们认识世界不谋而合。在短视频中无始无终且难以查证的“假新闻”,就算有调查记者真的能去现场报道也未必能还原时间线。而《备忘录》主创完全颠覆了常规的想象,实现了一次非常完整的还原。金马奖实在是当之无愧。

华氏911 | Hwarenheit 911

这部纪录短片单拎出来或许可以是不错的散文或论文,我在当代美术馆里看的话会比较舒适。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当时流传甚广的,一辆油罐车撞向派出所同归于尽的短视频。我猜导演原本是在预言人民针对authorities的个体报复式恐袭将不断发生。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这种报复社会的无差别袭击,往往是操刀向更弱者。只能说导演似乎对“无产者”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二次校准 | Shanghai Reset

拍摄于上海的一部很短的短片,只有5分钟。灵感来源应该部分来自于《银翼杀手2049》里高斯林在机器前做的基准线测试(Baseline Test),改得挺好的。当然重点是短片结束得足够早,否则观感会大打折扣。


很幸运有这么多人记录了发生过的事,帮我们记住我们和我们这个时代。《漫长的季节》里很多人奉若圭臬的台词“往前看,别回头”,说实话我很讨厌。讨厌至极。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必须要去说,反复地说发生过什么。倘若忘了,那就只能应了那句老话,“Die Geschichte wiederholt sich”(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