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
日期:2021.10.19
地點:台北市
.
「你其實可以去想你為什麼值得我們信任。」
第五次的野營讀書會,鐵齒的相信眼前的大晴天,也不信氣象預報,直到晚上的大雨下到樹枝掉落,才決定下撤。夜晚的風雨,大家狼狽的撤回住在烏山62號的阿嬤的倉庫時,J說。
.
「因為他很相信他自己。」
還沒有想好怎麼回答,K搶著先說了
.
已經不曉得是什麼時候愛上了山林,自己愛上了以後,就希望身邊的朋友也能夠一起。跌跌撞撞的幾年過去了,不知不覺帶了不少朋友上山,走在這條路上,初衷一直都是希望能夠在自己喜歡的地方,創造與人連結的可能。
.
不斷的行動實踐初衷,看見「山」好像真的能夠讓人連結,於是也逐漸將這樣的看見化做自己的信念。
.
因為成為了「信念」,於是有了無數的動力,讓自己能夠從帶朋友上山,然後到工作裡研究冒險治療,再到工作之餘寫了野營讀書會、野營即興劇等等各種活動,今年甚至不惜一切的想要將這樣的信念,發展成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
也因爲成為了「信念」,逐漸的只相信唯有山林才能把人聚集在一起。明明心裡真正想要的是與人產生連結,但卻以為回歸山林才是真理。不斷地執著在野外才是經驗生命的唯一方法,後來才發現只要能讓自己有所感受的事物,都是人生。
.
其實生命的意義也不一定是要與人產生連結,但會有這樣的初衷,也不過是自己在體驗人生的路上,這樣相信而已。但明明只是自己相信,卻在實踐「信念」的路上,不斷地想要身邊的人也跟自己一樣要這樣相信。
.
動搖起是一直以來的信念後,有時候也不確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從原本信念裡,繼續深入的探索人生,還是要調整自己,用其他角度去重新認識生命。又或許追求不同視角來體驗人生,也算是探索生命深度的一種。
.
只是突然覺得自己又在用二分法來面對人生,好像不是深,就只能是廣,一切都非得要有個答案的感覺,但明明信念之所以會在此刻動搖,就是內心不想再用對錯來看待。
.
「經過這次的創業,你之後會想要找什麼樣的合夥人?」
突然想起那天在讀書會,J問我這個問題。
.
好像需要明確地去列舉自己期待的合夥人條件,但卻一直沒做,或許某種程度抗拒的是自己又把人二分法來看待,好像要跟自己走在一起的那個人就只能是被列舉出來的樣子。
.
「有那麼一次,創造者找尋同伴和希望的孩子們,但是後來他才明白,如果不首先創造他們的話,他就沒法找到他們。」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這麼寫,這次讀書會指定的《地下室手記》裡,也寫了差不多意思的故事。
.
一切終究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不管是身邊的人、夢想、還是他們帶來的問題。或許就是因為知道都是自己創造的,所以才不想創造,總覺得創造了,就被自己限制了,心裡還是期待人生能夠擁有無限的可能。
.
走了一圈,比起真的創出什麼事業,或許只要跟身邊的人一起做同一件事,彼此都因此而開心,好像也就夠了,但當自己這樣說的同時,好像又創造出另一種期待,然後又再一次的被自己限制。
.
大概人生真的就像讀完《地下室手記》後的感覺一樣,沒什麼意義,不斷地創造,被限制,換個方式再創造,然後再被限制,又或許這也算是一種意義。但寫到此刻,好像還是沒有回答到一開始的問題,只是也不是真的這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