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行纪-7 相遇生根 从no where到now here
回到台北中心城区,早上醒来走在小巷子里,莫名安心。一下楼,旧旧的居民楼之间有一间庙,快到春节,一些阿姨叔伯在这里拜拜,不由得停下来多看几眼。
附近有一家早餐店叫“大稻埕米粉汤”,藏在极窄的小巷子里,一家小门面,灶台边围着几张桌椅就是店,顾客围坐在桌边,和店主很熟络地聊着天。坐下来,才看清灶上炖着两口大锅,一锅米粉,一锅咸粥,锅里还热着各种边角料,猪肝、猪心、猪皮、猪肠、舌头、眼窝肉,还有豆腐和五花肉。叫了一碗米粉汤和咸粥混合,一份猪心,老板切成片,撒姜丝,浇汁,一小盘递过来。姜丝和内脏很搭,蘸甜咸的汁,很好吃。一份没有吃尽兴,又要了猪肠和豆腐,都很不错。
吃着和老板聊天,她讲着话手上不停,给这个加一份小菜,给那个添一勺粥。这家店开了76年,她是第三代,店面有换过位置,但是一直在大稻埕这一片。内脏都是当天去采买来、自己洗干净的,放心吃。不过现在做内脏的人越来越少了,是真的费功夫。看出我是游客,问我哪里来,又接着讲,那些从台湾出国的人,每次来,都会把所有东西都点一遍,摆一大桌,吃得很感动,说这个味道在国外真的吃不到。原来大家都是这样,出了国,大餐可能到处都有,反而是小吃,要么吃不到,要么面目全非,变成了每次回家最心心念念的味道。
这是她们店过年前最后一天营业,很幸运有赶上。
吃过饭一路溜达去国立台湾博物馆,很喜欢骑楼这个设计,遮风挡雨,而且创造出大街和室内场所之间,临街门面这个过渡空间,小店、摩托车、人群,很有生气又有序。路过一家素食店,橱窗里摆着十几二十样素斋,看起来蛮诱人的,不禁想要让北美人来学一学,怎么做丰富又好吃的素食。
来到博物馆,穿过菩提树掩映的小路,眼前是一栋西式建筑。门票只要30块,还附送古生物馆。博物馆有三层,进门第一层是《重返雾台》关于鲁凯族的特展。展出了鲁凯族的服饰习俗,日常工具,还有记录的视频。
在自然展厅部分,看到很多日本人的收藏,鸟兽植物、山川地图,还有第一次对原住民的人类学考察,根据风俗、体质、文化等特征,提出‘八族’的族群分类。当时的清政府只是把台湾当成遥远的“番地”,把本地人按归化程度分成“生番”和“熟番”,对人文地理可能更是不在乎。是森丑之助这样的日本人考察、留下了很多的纪录和标本。博物馆诚实地记录了日据时期日本人的贡献,并不因为曾经的殖民史而魔化他们;与此同时,也记录殖民时期的残酷,展出雾社事件,和莫纳鲁道的脚链。在见过太多大陆非黑即白的妖魔化叙事(比如科学松鼠会事件)之后,看到国立台湾博物馆这份均衡的呈现时,格外动容。
二楼西展厅的《浮生 台湾》展太好了,是一天中最上头的时刻。
展厅分成了四个部分:时代印记 何以为家 神灵世界 相遇生根
误打误撞从末尾开始看,一开始就是文化马赛克的解说:
“今日的臺灣文化有如一大塊馬賽克拼圖,其中拼貼鑲嵌著歷史上不同人群在此相遇生根的痕跡與結果。乍看之下似乎凌亂而不協調,但是充滿繽紛與活力,展現臺灣文化裡的多樣性與多元性。”
旁边的视频在播放今日台湾种种不同族群、文化的细节,加上音乐,一下就上了头。拐过一个弯,看到“相遇生根”几个字,霓虹灯亮着吊在头顶,不禁被戳到,原来,今日的岛屿是各种各样文化、历史、人群撞击和交融的结果,它依然在变化中,像张洁平说的“中国是一个过程”。
展厅用了很多木质的布置,柔柔的光打着,人像是被音乐穿透又被故事打开,和周围融为一体。在展厅的一个角落,可以听到作为背景音的轻音乐,和一旁播放的视频中的各各族群的音乐,它们如此不同,又融为一体,有种奇异的和谐。
在大陆看博物馆经常看到“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这种自我中心,自己是“华夏”而别人是“蛮夷戎狄”,有排外、压抑和傲慢。而我作为从宏大叙事中剥落出来,身处离散中的人,看到以“相遇生根”来呈现一片土地的叙事,万分感动。在多样的同时,“相遇生根”是一种朝向未来、带着希望的角度,不同族群的人,在不同时代、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这座岛屿。历史有很多黑暗和哭声,可是既然大家都来到了这里,可以试着互相了解,实践如何共存,让交融发生,亲手建立新的东西。
从国立博物馆出来,来到228和平公园,亭台楼阁山水秀美,大榕树垂下来一片一片的气生根。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帐篷,上面写着“没有人是局外人”,贴着反核的标语和巴奈的照片。忽然反应过来这是巴奈争取原住民权利的占领凯道运动,已经2525天了。貌似不和谐的因素,但是这个国家运行、社会机理的一部分,能够争取权利才会有一眼看去祥和热闹的日常生活。
公园另一边有人放了一个音箱,和着伴奏吹萨克斯风,有梁祝,也有西洋乐曲。一个三四岁的金发小女孩围到街头艺人旁边,看得入神。一边更小的小孩也在随着节奏试图跳舞。很奇妙的一幕,像是种族、国界的边缘都模糊了,音乐贯穿一切。
去华山文创,半路上路过一个油豆腐细粉店,叫了一碗牛肉细粉,汤真鲜,粉煮的劲道,五大片厚厚的牛肉,140块。出门结账时候问老板,她说,开店42年了,啊,这份匠人心。
路上还看到了立法院和美龄楼,楼下贴着各种贴纸。
华山文创其实有点失望,不过红楼那一片很惊喜,误打误撞进了一家爵士黑胶店,门里是张扬的音乐、几盏柔和的灯、木桌椅,角落里挂着彩虹旗,和一张meme,画着列宁斯大林邀请你join the party。门外直接对着一排石阶,雨声和鸟鸣,郁郁葱葱晶亮的叶子。太喜欢了。
傍晚去飞地书店取之前订的2024新年书袋,在热闹的西门町转了几个弯,终于看到书店的logo。店面比预想中还要小,但是布置很好,有各种各样的角落可以拿一本书坐下看一看(非常理想的i人空间)。店里几乎没有人说话,只是放着音乐,大家各自安心地沉默。书架上充满各种各样离散主题,店里的小贴纸也非常用心,写着“I'm rooted, but I flow” “在无处可去时 (nowhere) 得以安住此时此地(now here)”。取到书袋,惊喜的看到“乌鲁木齐中路”的徽章,书袋中的卡片写着“2024 Happy New Year” "更希望的是,未来连结我们的,不只是被压迫的共同经历,还是因为我们生命所拥有的美好,和共同盼望的明日"。谢谢致昕,我们共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