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killer》觀後相關社會議題反思:
完全倒映出越是權貴階層的人,越有辦法,也持續再灌輸與洗腦人民去檢討和贈恨弱勢群體,只要我們一再的被教育,毒品成癮者與無家者是因為「好吃懶做、不努力」「濫用的毒蟲」才會自食惡果,他們離被社會接納的那一天就更不可能發生。
例子如更生人,出獄難以再回歸社會的議題從《 刺激1995》就在拍,同樣的議題不只更生人,無家者,毒品使用/戒毒成功者都在其中,這些人無法再回歸社會,因為那些標籤一旦貼上,就不再有辦法被撕下來。
每位無家者 / 毒品使用者,每位個體背後承載的原因絕對多到我們無法想像的程度。不過一直都沒人知道,我們也從未真正關心過,不敢去知道真正底層人民的生活,有辦法是長什麼樣子。
瞭解底層人民會增加愧疚感,這件事是無庸置疑的。所以主流影視平台才總是喜歡拍富人的每一天,還要從各個種族的富人,到各個城市的富人都不放過。
而窮人的生活,會激起人民與資本家的內疚,所以比起瞭解,資本社會更侵向壓迫,告訴他們這一切都只是自食其果的個人行為,人民就可以合理化的忽略社會議題,以讓我們於內疚的情緒中解放。
當然,不去管的代價就像貪吃蛇,這樣的社會終究會燒到自己,那些我們以為的少數無家者與毒品使用者,在這近十年已完全不再「少數」,而是每個路口、每個你上班會需要經過的馬路,再到你家大樓門口,都會看到的場景。而這些都是社會積欠的債,它會不停蔓延到如美國至今,治安早已嚴重到無法忽略。
——
直至今日還是不少群體會說,美國有許多毒品使用者 / 無家者是自己選擇了不回歸社會,打算繼續生活在街上。是呀,不少的他們確實做了這樣的選擇。
但請記住,沒人生來的夢想是想睡在街上成無家者,而是除了街上,他們也不再找的到接納他們的地方。
即使回歸了社會,也找不回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