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雜談|那些可愛的人
不談點正經事
我之前也不乏在寫作平台甚至是網路媒體上寫過相對硬的哲學題材,但在去年「老高談尼采」事件之後就收斂了一點,純粹是一種認慫行為,生怕自己寫的文章被人認真的解讀——畢竟我也不以專業人士自居⋯⋯寫出來的文字無法避免相關責任也就只能避開專業話題了。
經常在文章的開頭說到「這就是一篇隨興寫寫的文章」好像當成免責聲明,其實也蠻多人這麼做的,看到總是會心一笑。我的寫作時刻很片段,是在烘焙跟看店的五分鐘、十分鐘閒置間擠出來的。但既然要寫文章,似乎也不應該找藉口說「不要認真看待我的文章!」,說穿了只是怕被人檢討。(還好我沒有名氣)
有看過《廣告狂人》或者任職於行銷工作的人大概能明白這種短暫的思考轉換是某些人的工作常態,在媒體或廣告公司做行銷工作同時有很多案子在跑,而每一組的成員不會相同,因此經常有「前五分鐘在討論馬桶清潔劑的行銷,而現在已經坐在會議室裡和名牌飾品的行銷主管做提案」的情況。這也是我以前工作的常態。
又想起小時候媽媽在週末寫劇本或小說,她當天一早就會臭臉的警告我們:「今天最好不要吵我,我要在房間寫作。」然後我們就知道要乖乖的在客廳玩積木或看書,等到媽媽肚子餓會自己出來弄吃的。這就是劇作家跟廣告文案的差別吧!
《非・虛構情事》
2018年由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電影《Doubles vies》(中譯:雙面生活)台灣的翻譯是「非・虛構情事」,英文的劇名也是「Non-Fiction」,這是我兩年前看的電影,只能憑記憶敘述。
電影的主軸是一個作家與編輯和編輯老婆(演員)之間的情感糾結,作家的小說其實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事(non-fiction),他與編輯的老婆有一段婚外情。故事開頭就是編輯首次拒絕作家的新書發表,好像是他的故事已經沒什麼新意,也有兩人之間的緊張氛圍,而編輯老婆知道作家(情夫)的書無法被出版,起了很大的反應⋯⋯
除了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之外,這部電影是在探討出版界所面臨的問題:讀者閱讀習慣改變、人們都可以利用社群媒體對公共事務做短文的發表、電子書的崛起影響到出版業。
編輯的角色是願意隨波逐流的,認為出版業應該要跟著潮流改變,網路盛行影響到人們對藝術的認知,或者人人有資格談論藝術;作家則代表「老派」的藝術家思維,反對唯物主義並討厭新的技術,而且也看不慣網路上的部落格或推文(短文)寫作。
《Doubles vies》的主軸和我幾個月前寫的《今生情未了》:經典法式浪漫、虛無的愛情討論的議題是一樣的,皆是藝術普及化的審美改變,但《今生情未了》是三十年前的電影。因此可以看出這類的爭論會一直持續下去,有趣的是《Doubles vies》特意使用16毫米膠片來拍攝,而不是高清的數位拍攝,畫面感有種老電影的錯覺,似乎也說明了導演的立場。
那些可愛的人
從老高扯到這電影是我突然想到(即使那是去年的事)迴避討論專業或正經的事情或許也是一種自我審查。我有段期間也是老高的粉絲,知道他說的有些漏洞還是會想看,Youtube對我而言就純屬娛樂,沒想到社會責任或覺得無稽之談會教壞小孩,或許是我算是有點知識的人吧?所以不會受其影響。不得不說偶爾看到有非專業的人很認真的說剛好是我專業的話題又說得不夠準確,還是會在內心小吐槽。
同時又覺得很認真的說的這些事,也是一種可愛?
上個月那個和我從來沒有認真分手的法國人又和我連絡上了,剛好在聖誕假期和跨年都互相問候。保持著遠距離,這樣的互動似乎還是妥當的,突然順利轉變為在重要節日祝福的老朋友角色。上週法國的COVID疫情持續惡化,於是我在週日隨口關心對方,其實我知道這樣做很矯情也沒意義,畢竟這種瘟疫也不是認真想逃避就會逃掉的。他一小時後回傳訊息說:「我現在感染了」。
在此之前他說以前無法跟我當朋友是他若跟我見面依然會有感覺,這樣的感情讓他感到不妥當,但現在似乎可能當朋友了,可能是年紀跟疫情改變了想法。其實我相信男人經常比女人脆弱,但他們又無法太明確的表示。這類的話題,義大利前議員前任也和我表達過,不過他倒是很直接的說:「因為我比你想的軟弱,無法克制感受。」
又說回,我很喜歡六零年代的氛圍,當時的男人和女人間明示暗示的表達愛意讓我覺得很刺激,一個眼神確認過就知道的默契。
同步於 個人網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