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遊心影錄 ‧ 西伯利亞鐵路篇 「九」 俄羅斯 伊爾庫次克
在伊爾庫次克的第二天,也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便到市區閒逛。
伊爾庫次克擁有很多古老建築,從清康熙以來,俄國都在此城與中國人貿易,以木材、毛皮換來絲綢和茶葉。西伯利亞鐵路建成後,這裡作為重要的中轉站,這裡曾經相當繁華,1900年更贏得「西伯利亞巴黎」的綽號。
蘇聯時代這裡開始發展重工業,很多沿河谷的古老建築,因建造大壩被淹沒和拆卸,蘇聯解體後人口紛紛外移,這裡便逐漸沒落。
西伯利亞地區最華美的喀山聖母大教堂,是俄國最美教堂僅次於莫斯科的聖瓦西裡大教堂和聖彼得堡的滴血大教堂,可以說是遊客必到之地。這教堂前身於1892年完工,是為了紀念擊退1612年入侵的波蘭軍隊而興建,1936年史達林卻下令拆除,現在看到的是仿照原教堂舊樣於1993年重建,並成為這區內唯一的東正教教堂。
教堂建築為典型拜占庭式風格,鮮紅色外牆,藍色穹頂,似是童話中的城堡。
走在路上人不多,這裡的安全感,也比我之後要到的莫斯科好不少。應該是地理的關係,這裡距離中國北京是1,658 公里,莫斯科卻是5,185公里,他們所對比較習慣接觸亞洲人。
這裡平民的生活,也是非常單純,不見什麼貴價名店,只有些生活必須的雜貨店和餐廳,價格也並不貴。在一個沒落的城市生活並不容易,何況是一個年輕人。我現在身處的高雄,和未來不遠的香港都有這個問題,但為政者卻是毫不著緊,難道這是一個不能解的困局?
隔天一早,亞歷山大送我到電車站,我們兩人都祝福對方好運,不知這幾年的瘟疫和烏俄戰爭,他是否安好?俄國人也是不走運,一直不得安寧。民國初期,沙俄遺民和貴族因列寧革命之逃到上海,留下羅宋湯、羅宋帽、俄羅斯麵包、車尼哥夫麵包店等俄國事物,之後又因中共在中國大陸奪權,他們又再南下到香港避難。到現在烏俄戰爭,不是俄國人為逃避兵役出逃。美媒《華爾街日報》三月廿二日就引述印尼當局的統計數字,指去年有五萬八千個俄羅斯人入境;單在今年一月已有兩萬兩千人入境,人數僅次於澳洲,成為巴厘島第二大外國旅客群。這些難民很多逾期居留及非法工作,當地居民對俄人黑市打工以及行為不檢等感到不滿,呼籲印尼政府採取行動。
因為買票不太順利,背著三十公斤的背包跑到月台,在最後一分鐘才趕上往莫斯科的列車,喘著氣來到列車的小房間,四人廂房內,有一對俄羅斯老夫婦和一位少年,看來在車上的四天只能做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