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eprosales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的不理性是正常的?!

beprosales
·
·

最近在想為什麼人是不理性的? 其原因何在? 其解?

1.    例如台灣總統大選, 在這種「廢材、廢政、廢渣」的三廢執政,這樣的政黨還有40%的支持率 :

一人公司資本額50萬可獲農業部上億補助;小吃店可拿政府16.5億快篩試劑;立委賴品妤父親任19家董事長的雲豹爽賺百億綠電,面對輿論的質疑,其回應都是「一切合法,抹黑就告」!

口罩、疫苗、光電、軍購、前瞻建設…,蔡政府如何為我們展示合法貪污,上下交相賊同流合污,結果都是預算超高,品質超低、水照淹、雨照漏、路照塌、電照停、蛋照缺、詐欺照舊滿街跑…!

有近500萬的死忠選民不在乎吃萊豬、飲核食、吃毒蛋、吸媒氣、埋廢渣、毀良田、砍綠林、假學位、抄論文、搞小三,只在乎「台灣意識、本土執政」,正所謂「下若有奴草賤民,上必有昏君貪官,昏君養奸,愚民養貪」!  摘錄自  17:32 2023/09/05 芝加哥大學 汪志雄 教授

2.    當人類遇到要做決定時,其大腦習慣即有根深蒂固價值觀認知更便捷快速省時省力的「不思考」、「慣性」、與「惰性」直覺做回應,即情緒感受衝動的驅力,總是會在短時間內超越理性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省自律不思考末來的「結果」如何? 就做出行動(決定),這也就是大多數的決策(定) ,都是出於情緒和衝動!

誠如痛苦悖論Pain Paradox所言,成功不是因為特定幾個重大決策(定) ,而是從看似微小無關緊要的日常選擇中累積而來,這些小小的選擇隨著時間推移,塑造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政治亦是如此,先從小學教科書起修改教綱 - 去中國化、仇恨中國、我們是台灣人…,讓年青人本土化,漸近的以此意識、價值觀、認知、內化、深植於其心,致令其不分是非、無公理、無正義,只依其慣性惰牲不自覺不自省不理性的做決定!

人與人的相處融洽與否亦同,此與兩人的價值觀認知習慣思考模式自覺自省自律…息息相關,對即有幾十年的「即定行為模式」要如何改變?它容易?

3.    依摩擦理論Theory of Friction,如何降低摩擦,讓改變成真:人們對於接受任何新想法和不同的想法都會有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及反彈四種摩擦力;當他人提出新想法、好點子、好方法、好建議時,為什麼每個人都會為了主控權直覺的抗拒接受新想法?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克服這種抗拒?促成改變、變革、轉型,是他「想要」怎麼做,而非他「應該」怎麼做,宜先從小處著手,其推動由下而上會更有成效,阻力永遠存在,預防勝於修復!

a.     慣性阻礙:人類有堅持自己熟悉事務的頃向,走捷徑、便宜行事,因此即使我們知道自己今天做的事情不正確,即便有更好的方法,我們乃會不理性的抗拒改變,只因我們對改變不熟悉,慣性的症狀是,這個構想對一個人來說越不熟悉,他越會抗拒,故要透過一些好的方法、做法,花更長的時間,令他更熟悉更適應這個想法後,再實施這個構想。

b.    惰性阻礙:要進行改變會花費很多時間精力資源…等,且有不確定性認知上的協調一致性、思考的嚴謹完整性與執行力…等質疑,所以人多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宜行事,故如何讓一個人在進行改變時,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最小化?其消耗力氣的一個來源可能是模糊性,只知要改變高層次的目標,但沒有清晰、有共識的、具體的細節路線圖,若改變愈模糊人們愈抗拒它,感受到更多障礙。

因此,將事情變得清晰、簡化、系統、結構、邏輯…,使改變不那麼噯昧不明,有助於減少耗費力氣的障礙。

c.      情感阻力:當你要求他人接受一個新想法或適應改變時,他們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恐懼、憤怒、緊張或懷疑,而無法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決策(定) ,這關鍵是,他們是否具備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的能力?其解在於有技巧的訪談並強化他們自我覺察的能力,致其常常有意識地檢查自己的心理狀態,自我省思,自問「我現在感覺如何?」,「這種情緒對我有幫肋嗎?」,從他們的內心深處確切的了解,找到他們的焦慮、恐懼、憤怒、緊張或懷疑的根由,以同理心及可運用的型式幫助他們克服它。

d.     反彈reactance阻力:人類的自我、本位主意、主觀意識、固執己見、認知、優越感…,對被他人改變,致產生厭惡感;無論對方的想法有多好,如果感覺有人試圖強加想法在其身上,他們往往會以相同或更大的力量,來抵抗這種改變。

應對反彈的一種方法是 -邀請他成為變革流程設計的一部分,而不是直接給他們一個讓他們反彈的東西;問問題,而不是告訴對方怎麼做,讓他們對推動的改變提供意見,成為設計者而非接受者,即邀請人們說服自己,而不是「我試圖說服你,改變做事的方法」,我如何邀請你透過自我說服的過程,致這個想法不再是我的想法,也許它變成了我們的想法,甚至是他的想法?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