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小旅行

Angela Chen
·
(修改过)
·
IPFS
·
淡水依大屯山傍淡水河,淡水夕照及大屯春色均曾為台灣八景之一,其風景之優美由此可知。

到台灣旅遊的朋友大多會到首都台北市一遊。台北市,不僅有高聳的摩天大樓,也有豐富的歷史古蹟,更有令人食指大動的夜市美食。但,如有半天一天的時間,歡迎搭乘台北捷運紅線到淡水,來一趟人文薈萃的小旅行。

淡水依大屯山傍淡水河,淡水夕照及大屯春色均曾為台灣八景之一,其風景之引人入勝由此可知。

淡水舊稱為「滬尾」,一說為平埔族語房舍之意,又說為台語「雨尾」之意,三說為漁民以石圍成石滬捕魚,石滬尾端即為淡水街(日治時期稱為「街」)。因此,在淡水會見到很多以「滬尾」為名的景點或商店。

此外,史前大屯山火山噴發,熔岩由東往西四處竄流入河,其張開猶如虎爪,形成五條隆起的丘陵,因此,淡水又有「五虎崗」之稱。因其位於河口,為箝制水路進入台北城的關鍵,加之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因此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清軍始可得勝。

由於政治因素,台灣無法申請世界遺產,因此文化部文資局建立台灣18處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遺蹟、建築物群、紀念物及自然環境等為世界遺產潛力點。淡水紅毛城及周邊歷史建築群,涵蓋整個淡水區即為潛力點之一。

淡水區內目前共有28處古蹟(其中四處為國定古蹟,餘24處為新北市定古蹟)及7處歷史建築,古蹟之密集為臺灣僅見。最重要的是,淡水見證大航海時期,西方至東方經商及殖民的歷史,也見證西方宣教及漢人遷徙的足跡。

細說淡水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西班牙人及荷蘭人先後佔領淡水,並在五虎崗第二崗建立「聖多明哥城」及「安東尼堡」(現今的紅毛城)。19世紀,因天津條約,淡水開港通商,一躍成為台灣最大的國際商港,各國紛至淡水設立洋行,後被英國租借設立領事館,其早年榮景可見一斑。

至於觀光客到淡水常吃常買的美食或伴手禮,如:阿給、淡水魚丸或魚酥、炸蝦捲、阿婆鐵蛋、古早味蛋糕或大餅等等,我很少買也不太愛吃,實在不知道該不該推薦。不過,淡水還是有幾家我較常光顧的餐廳,但都不在老街或熱門的景區。

在此,提出三條常見的半日遊路線(約3-4小時),供有興趣到淡水小旅行的朋友參考,以下路線均由捷運淡水站出發:

  1. 由捷運公園,沿淡水河邊經淡水渡輪碼頭,至滬尾漁港(第一漁港),再走到海關碼頭(目前有十八古怪事及淡古聯萌兩個展覽,有廁所、飲水機及快閃創意商店),過中正路,參觀紅毛城及領事官邸(以上需購票80元,國定古蹟),再至牛津學堂(國定古蹟)或小白宮(整修中,預計7月之後開放),並在真理大學及淡江中學周邊林蔭道路散步(周杰倫之路),再下到老街或河邊回捷運站,亦可在中正路搭公車回捷運站。

  2. 由老街廣場或捷運廣場,沿老街(中正路,如有時間可到傳統市場逛逛),至福佑宮(整修中),由其右邊或左邊石階往上,參觀日本警官宿舍、戀愛巷、重建街街屋,紅樓餐廳(注意指標),木下靜涯故居(此處被網紅稱為秘境),再由馬偕銅像三角公園走回老街或河邊回捷運站。

  3. 由捷運公園,沿淡水河邊到淡水渡輪碼頭,搭船到淡水漁人碼頭及情人橋。返程可搭船、公車或輕軌(至紅樹林站),如搭公車可在中途下車,步行經老街或河邊回捷運站。個人推薦可在黃昏日落之時,由漁人碼頭搭船回淡水碼頭,除了夕陽,還可見到淡水山坡上層層疊疊閃爍的燈光。

如有完整一天的時間,可將以上三者搭配,並可參觀老街後段的馬偕教堂、滬尾偕醫館、英商得忌利士洋行、多田榮吉故居(前淡水街街長的居所,可付費穿浴衣拍照)及滬尾小學校禮堂等等。

如自行開車,亦可再前往號稱滬尾藝文休閒園區,位於台灣高爾夫俱樂部(台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周邊的滬尾砲台(國定古蹟)、雲門、忠烈祠及一滴水紀念館參觀。

總之,淡水的美景及古蹟一天玩不完。我在淡水居住近30年,寫過許多淡水的文章,畫過許多淡水的景物,我愛淡水超過我出生成長的台北市,但對淡水的了解也才開始而已。


以下照片介紹被有些網紅稱為秘境的木下靜涯故居。

木下靜涯是位日本畫家,1918年與友人赴印度觀摩石窟壁畫,回程停靠台灣寫生時,因友人生病滯留台灣,1923年舉家來台在此定居,取名「世外莊」,1946年,日本戰敗後被強制遣返日本。

其畫作以膠彩為主,為影響台灣早年藝術發展的四位重要日本畫家之一。

木下靜涯故居。
由木下靜涯故居二樓俯視小庭院。
木下靜涯故居二樓。
木下靜涯故居二樓陽台。
木下靜涯故居外推採光樓梯有幾幅畫家畫淡水三層厝街的畫作。三層厝街上有紅樓、木下靜涯故居及白樓三棟建築,可惜白樓已被拆建為醜陋的集合式大樓。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Angela ChenAn old fashioned lady with no brai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民主的陣痛

自由書寫與七日書

回家路遙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