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一記 Day013
去聽了個講座,講題關於「美好生活」,研究對象是從農村到城市的打工群體。
筆記如下:1. 現代化為他們帶來了什麼體驗?2. 觀察實際上帶來了什麼,而不是應該帶來什麼。3. 講者認為對於「美好生活」的詮釋一直在evolving。
我的小思考:1. 我有點懷疑我們可以從一問一答的訪問裡面得到多少「真實的」信息。我甚至感覺受訪者的反饋很大程度受大眾媒體或者主流意見塑造。把一些「好像這樣講也對」的體驗內化並與主流形成一致。2. 大部分農村進城打工者都認為農村是自己的家「home」,而城市只不過是他們改善生活條件的臨時落腳地;因此我很好奇「家」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全體是怎麼被感知和詮釋的?又與個體主觀的的家人、鄉土、感情和權威認證的是土地擁有權、戶籍等有什麼聯繫?
題外話:1. 進過「城」與否似乎可以成為分類標準:進過城就被認為是「見過世面」的。無論他們在城裡每天工作16小時、居住環境沒有獨立的衛生間...... 這一切都能夠和「家」清楚地分割開來。讓我聯想到外表很亮麗的城市白領、錢鐘書先生筆下的方鴻漸...... 我們似乎盡一切努力去增加自己的分類標籤,去使自己「變得」與其他人不一樣。2. 一位95後女性朋友反饋,對於80後這一代擁有「需要每天努力工作才能維持生活」及「每天被工作消磨殆盡只剩少量的個人/家庭時間很正常」等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議」。在某種程度上,感覺以前被認為是「勳章」的付出在現在年輕人的眼裡反而是「無聊/無用/不夠聰明」等的表現。很好奇這個轉變是如何產生及evolve的。3. 另一位朋友表示在某個城市待久了,對這個城市有足夠的了解以後就會想到另一個城市,讓我聯想到流動和穩定;同時對於她來說,「家」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