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 | 書評、心得

霖吳
·
·
IPFS
·
摘要作者提到的方法論並分享我應用於生活的實際經驗
形象照 XD。0328 攝於臺北家中

摘要

體驗生活的意義,而不只是活著。

區分工作

  1. 淺薄:非高認知需求、較後勤性,往往注意力分散
  2. 深度: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的職業活動

作者在 Part 1 的 Chapter 1-3 描述現狀、定義問題並論述深度工作的必要;在 Part 2 的 Rule 1-4 講解了自身的方法,如以下我所整理:

工作模式

  1. 修道院:像是個修士般隔絕自己,專心在深度工作
  2. 雙模式:明確切分淺薄工作和深度工作的日子
  3. 節奏式:一天中切分固定時段進行深度工作
  4. 記者式:一找到空檔就切換成深度模式

網路干擾的處理

  1. 工匠選擇法:像工匠般,明確了解自己職涯、需求,篩選出真正需要的網路工具
  2. 斷線實驗:不要主動跟任何人說,大膽地斷開某軟體一段時間,再來回顧它對你的影響
  3. 戒網路娛樂:網路是低品味注意力經濟的代表,不要讓私人企業開發的演算法掌控你

排除淺薄事務

  1. 安排每一分鐘:在行動前養成習慣問自己:「現在做甚麼最好?」
  2. 量化活動深度:衡量那些看似深度、實則淺薄的活動
  3. 確認深淺比例:得出比例後,思考如何增加深度 e.g. 砍掉淺薄工作、轉職
  4. 五點半前下班:限制工作時間以提升生產力
  5. 讓自己難聯絡:讓寄信者多做事,並在自己要寄發/回復時多下工夫,對思慮不周的信件乾脆別回

Takeaway

方法點評

作者提到的方法中,有些不太適合學生、菜雞,像是完全切割出時間給深度工作。不過個人認為這些方法背後的邏輯,對大家塑造自己的工作習慣、流程上有很大的助益。而且閱讀、學習本就是挑自己能用的先用,剩的先記好收起來。

For 各種菜逼八

  1. 工作模式上,我建議採用節奏式的工作模式 (我自己目前就是),在一天中闢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神聖時間用做個人規劃、創作。
  2. 面對網路干擾,多數人應當是沒辦法做到斷線,所以我建議可以先從一天中的一個時段 (像是上半早晨) 開始,把家中網路關掉、手機給別人、確保電腦離線 (你可能需要用),嘗試開始閱讀一本書、寫文章、創作,並備著一張便條紙隨時下閃進你腦中的任何事。
  3. 排除淺薄工作,這部份上我的觀點比較特別,對很多人來說有諸多淺薄業務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我認為可以先嘗試從這些淺薄業務中盡可能最大化效益,e.g. 培養工作習慣、累積人脈、簡化雜事,進而為自己的深度工作鋪路。

個人經驗

斷網事件

3/1 讀完書後,我在 3/3 巧合地因為忘記繳兩個月電話費而被停掉網路,以下是我的當日紀錄:

08:15 起床 08:16 先拿手機確認一切安好,發現被停網 08:17 忽然有點焦慮,不知道是不是有重要的訊息沒回 08:18 先去盥洗 08:20 腦子清楚後,決定天時地利人和,來實驗看看深度工作的方法 08:30 雜事搞定、坐定寫文章 09:20 完成摘要、決定紀錄當下的心神狀態 10:20 完成個人經驗、心得 10:30 決定要先去提款、繳錢 11:00 發現神腦還沒開、先吃早餐 11:20 吃完發現神腦十二點才開、決定先回家繼續寫完文章

斷了那幾小時的網路,我現在想想,真的獲得前所未有的安寧,完全不用、也不能思考處理跟別人有關的雜事,整個小時我都非常專注的在寫這篇文章,在心神狀態上變得比以往早上在 YT 看宮鬥劇來的更飽滿、輕盈。

我的實施

其實先前我就已實施一些排除社群干擾的措施,和大家分享:

  1. 早中晚、通勤時才回訊息:縮減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利用零碎的時間處理
  2. IG 只留名人、設計相關的動態跟文,其他禁聲:IG 本來就是為了關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阿我對大家的生活沒興趣,所以就抱歉啦
  3. Line 電腦版用標籤分類:嘗試變成 Slack 的運作方式
  4. 每天睡前清空所有訊息:除了我有強迫症^^,我也不太喜歡讓別人的想法停在一半

在 IG 上我控管的還不錯,然而在 Line 上我落實的不是很好,Messenger 則是我會一直忘記打開 (不得不說我覺得 Messenger 是一個設計很爛的通訊軟體)。總之以下是我調整後、近期採用的方案:

  1. 早上不開社群
  2. IG 只在有需求時才開 e.g. 找/徵東西、觀察社群經營
  3. Line 在通勤時回一般聊天,坐定回工作/社團活動
  4. 回東西前先預期對方的回應
  5. 訊息可以放過夜

此外,作者有提到戒社群這件事,但由於我想做的事必須透過社群媒體來達成,因此我沒辦法戒除它們、只能盡量減少非必要的使用,像是休息時間有意識地拒用等等,因此我整理了我對各社群的定位:

  1. Line:(在臺灣) 各方面聯絡
  2. IG:工作用社群,用來觀察社群帳號、風潮、經營帳號
  3. Messenger:工作用聯絡,因為就是有很多人他媽的都不太用賴害我還要分心在這個超難用的軟體上^^
  4. Facebook:資訊性平台,蒐集資訊、尋求同伴等等
  5. Dcard:資訊性平台,看美妝資訊 XD、社群風潮
  6. YT:娛樂性平台,各種耍廢

(沒寫之前真的沒有認知到社群對我們日常的影響有多深、滲透力有多強,現在整理出來忽然覺得很可怕。)


問題思考

簡單來說我的想法是,重要的人事物自然會透過各種方式保持 connection。人生苦短,把心神花在有意義的事上。以下是我在閱讀完後,結合自身想法整理出來的問題,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也歡迎和我交流:

  1. 目前人生中最大的目標/計畫是甚麼?每天有為這個目標空出時間嗎?
  2. 低品味、知識含量的社群媒體 (YT 廢片、霸社) 侵占了你多少的休息時間?
  3. 現在做的工作在五年、十年後能帶給你足夠的效益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霖吳對設計、創作有興趣,同時著迷於品牌行銷。
  • 来自作者

風格才不是花錢,淺談風格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