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鳥
因為喜愛鳥,就會在兒時受到身邊同學的嘲笑。從現在看來,這當然不值一提,無論是莫名嘲笑的同學,還是受到嘲笑的人,都有一種懵懵懂懂地善惡。可對于一個要堅持做自己的事,卻又不能追隨身邊大的趨勢,成為群體中格格不入的人,卻并不是隨著年齡變大,就會消失的事。這時候,無論是嘲笑的群體,還是堅持的個體,都會面對一個問題,當另一個人和自己不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
「平穩而從容的叫聲輕柔而甜美,像長笛奏出的搖籃曲,略帶悲傷卻又悅耳動聽。世上最美好的歌聲大抵如此。我們可以用‘嚕嚕嚕嚕-哩嚕哩-嘀哩-嘀哩-嘀哩-哩哩哩哩’描摹這段旋律。很久以前,林百靈美妙的歌喉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的很多別名由此而來,像飛而來’(firlej)、飛嚕嚕(ledwucha)、林哩哩(filuszka)、蘇哩哩(suliszka)等,但還是它的拉丁語學名(Lullula)最為貼切。」(揚·索科沃夫斯基《波蘭大地上的鳥兒們》)
讀到這樣的語句,大概總會有一種柔情升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如此,可看到一只鳥蹦跳著在草坪上路過,大概不會讓我們太過厭惡。我看到了鳥兒,是要站一停看看的,也許看不到什么,也許只是忽而一過,再沒有蹤跡。但那一瞬間的相遇,還是會讓我的心情變得更好。世界需要一種能活躍我們的生命。我并非環保主義者,也不是那種近乎原教旨主義的鐵桿,但對于整個世界,仍然抱有一種期待,并且感到了這樣是美的,而那樣是不美的。
在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時間,自己和大部分人都格格不入。甚至在一些人身上,這種無法融入的感覺,會伴隨我們的一生。但這種感覺的存在,恰恰也在證明一點,我們曾經在哪里,已經找到了某種歸屬。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與他人的選擇保持一定距離。并不是我們不想融入集體,而是我們理解了自我的真實需要。
我們因為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會落落寡合。
雖然不能算好,可也會慢慢得到一種自由。這種自由當然要付出代價才能換取,但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自由之中,漸漸地找到自己的節奏。人生太過多變,而社會又如此復雜,如果只是跟著別人的步伐奔跑,到最后,我們只能在賽場上白白勞苦而無所得。長跑比賽總有跟隨者,但每一個跟隨者的成功,最后都要開始自己的加速,超過自己的偶像,跑出自己的節奏。這是唯一的,也是無法代替的。
人生沒有辦法,這也要,那也要,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喜好,就只能跟隨內心,而不是努力去滿足他人的看法。
「對某件事產生的熱情會永遠改變你。也許我們不再跋涉于泥沼或森林之中,但我們的目光永遠會被一只飛過的啄木鳥吸引;望著春日飛來的第一批椋鳥,我們永遠不會對那美麗的身影無動于衷;我們永遠會因一曲陌生而婉轉的鳥鳴停下腳步,我們永遠、永遠不會停止觀鳥。」(斯坦尼斯瓦夫·烏賓斯基《抓住十二只喜鵲的尾巴》)
就是這樣的。
有些事情,并沒有那么難。正因為是自己喜歡的事,所以做起來,更得心應手,也不會感到投入的時間有什么浪費。喜愛觀鳥的少年,因為喜愛而變成了一個真正值得喜愛的自己。其實嘲笑他人的人,也是會有自己的喜愛,也許他的喜愛恰好符合集體的要求,所以感到滿足;但也總有一些人,只是無力掙脫,所以加入到這種嘲笑之中。但嘲笑本身并不會豐富自己,更不會讓我們對自己更加喜愛。
生命是獨立的,它因為這種獨立,而更加具有吸引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