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隨筆| #5父親節與我的家庭
我大學四年都是住在學校宿舍的,一間四人房裡,有來自四個不同家庭的女生,我是在這樣緊密的與他人互動下,才深刻的覺察到原來每個家庭之間的親子互動模式可以差異這麼大。
我的朋友們會對爸爸撒嬌,會擁抱、親吻爸爸的臉頰,也會勾著爸爸的手散步,這些事幾乎不存在我與我的爸爸互動的記憶裡。
之前在香港做心理諮商時,心理師問我「妳覺得爸媽愛妳嗎?」
當時,我用一個很理性的方式論證我覺得他們是愛我的,大意是說了「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健健康康、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正確的價值觀,能獨立自主的生活都是因為他們悉心教養我的結果,我覺得如果沒有愛,不可能對另一個個體付出這麼多。」記得當時心理師對於我的回答感到震驚,她說她更希望我能說一些出於「感受」的事,因為,雖然運用理性推敲出答案沒有不對,但這樣的思考模式當我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可能會非常的不堪一擊。
那一次的諮商後我想了很久,我覺得我的家人之間表達愛的方式都不是很外顯的,例如在我的記憶裡其實沒有父母手牽手、擁抱的畫面,也沒有言語上的「我愛你」;此外,其實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爸爸是一位嚴肅、嚴格的父親,我們之間有著很強烈的距離感,而這樣的情況是到了大學之後才改善的。
大學在台北唸書,爸爸會在週五下班後特地從新竹開車上來接我回家,一個月一、兩次,維持了四年,每一趟從學校回家的路程讓我們有了很多談話的時間與空間,我喜歡聽爸爸分享工作的事、家裡的事,也是那時候才深覺,我已經當了他的女兒二十年,竟然是在此時此刻才真正的了解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在我心中,從一個帶有威嚴而有距離感的形象變成了一個親切、有趣、豐富的存在。
過去幾個月不在家的日子,我固定一周打一次電話回家,有時候聽到家人的近況,都會覺得自己好像在這段時間裡錯過了一些什麼,下次看到爸爸,他會不會白頭髮又多了一些、身體又更差了一些?
這樣的要求很不合理,但真的好想跟他說,希望他可以把自己照顧好一點,老的慢一點,疫情結束後我一定會多回家的。
爸爸,父親節快樂,我非常想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