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ountering a Chinese horse--Engaging with the thingness of things 遇見中國馬--具有吸引力的真實物件

Ping Yu
·
·
IPFS
·
位於英格蘭的康普頓維尼藝術館中國青銅馬

 在寫這篇文章時十分掙扎是否要和大家分享這本論文(主要也是我書寫要傳達正確也要花不少時間,我的能力也沒有那麼高),這本英文論文的篇幅不算非常多,但提到的藝術理論相當不易理解,但這個觀察用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視覺文化中。最後還是希望和大家分享討論。

 這本論文的作者是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博物館學的院長Professor Sandra Dudley。而萊斯特大學是博物館學中相當重要的學校之一。博物館研究所(School of Museum Studies)則長年獲得英國國家學術研究評鑑評為該領域排名第一的學術機構(REF 2014, RAE 2008)。多年的滿意度都超越劍橋大學為英國第一。

書的開頭從作者參觀位於英格蘭的康普頓維尼藝術館(compton verney art gallery and park)開始,該館是一個私人收藏機構,典藏了各式各樣的中國青銅器。其中一件樣貌奇特的青銅馬引起了作者興趣(上圖那隻),作者被這隻馬奇怪的造型、材質、動態感吸引。她觀察了青銅馬許久,才看到底下的說明牌,而說明牌則是大致說明這隻青銅馬的來歷。這點在這篇論文中相當重要,是作者先被實體物件的樣貌吸引,才看了這個物件的相關背景(也才更有興趣理解)。觀者先有了感官上的體驗,經由感官刺激被吸引,引起興趣了解物件背景知識。

Compton Verney Art Gallery And Park

引用作者的話:
My initial response to the horse was a fundamental, emotional, sensory, even visceral, one to its form, materials, colour, scale and texture.

Had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horse been displayed next to it in the form of a label or text panel, I am certain it would have interfered with, even prevented altogether, the powerful and moving reaction I had to the object for its own sake: I would have been distracted by the text, would have been drawn to read it first, and would not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and sensorially explore the artefact’s physicality for its own sake.

相反的,如果展覽資訊就在物件旁邊,可能會干擾她對物件本身的情感反應。由於我已經在情感上接受了這個物件,於是我對物件產生了情感移入和認知反應;也因此對物件的歷史產生更大的興趣。這樣利用感官及情感在博物館環境中無疑是教育活動、展示策略中很常見既定價值,但我們對此卻很少研究。

那對我們來說對物件有強烈的反應的價值是什麼?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表示了解故事不重要;只是物件本身的物理性也可以如此,情感和感覺上的反應可能會對觀者有重要意義,並有助於加強後續理解。

 接下來作者提出一大堆立論清晰的文獻,並說明在英文中Objects and subjects的差異。英文中Objects通常在一般語境中都是描述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但風景也是實體構成的,卻不會習慣使用Objects作為風景代稱。而subjects則是指物件的主題、內容。而正是正是物件(object)與主題(subject)的相互融合中,才會產生感官反應、情感、思想。


Museums cannot necessarily predict and effectively enable powerful responses to objects – they will not happen for all of us all of the time, nor even in response to the same artefacts – but they can seek to place the object once more at the heart of the museum endeavour, and work to avoid the inhibition of emotional and sensory interactions wherever possible.

 最後博物館不一定能有效的預想觀眾對物件的反應,而且有可能觀眾也不會對同一類物件產生反應,但可以設法將物件的重要性再次放入博物館中,並且避免壓抑情緒和感官活動。

 這在目前博物館學界也算是相當新潮的研究與概念,她用清晰的論點在某些程度為實體物件的存在證明重要性,真實的物件是可以引發我們情感上的連結的。它不是冷冰冰跟我們毫無關係的東西。就算有文化上的隔閡,物件存在本身就具有力量。


萊斯特大學的原文連結,有興趣可以直接載來閱讀
https://leicester.figshare.com/articles/Encountering_a_Chinese_horse_engaging_with_the_thingness_of_things/10163147/1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ing Yu台灣/博物館工作者/關心台灣文化/喜愛金屬樂/喜歡嘗試新事物/喜歡討論爭議性話題 在這個園地分享各種亂七八糟心得跟經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Ethics and collecting 博物館倫理與典藏

Gojira踏上巴士底監獄,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棒奧運開幕

日本泡泡浴經驗與《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