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戰地島民KMnese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方言徵文 | 台語的金門腔(無音檔版)

戰地島民KMnese
·
·


要寫「我家鄉」的方言,家鄉二字不免就關連到近日金門台灣認同的爭議。
日前,在立法院搞出了一齣「金門人是不是台灣人」的認同問題,沒錯,我們的身份證上面的確還是「福建金門籍」...

不過,轉念一想,對於金門人的台灣認同難題,或許可以將「金門和台灣交會的方式與程度」像標題寫的「台語的金門腔」這樣,嚴格說來只有閩南語有金門腔,但如今標題這個表達聽起來也沒有違合之處了。反之:刻意強調「金門和台灣人講的都是『閩南語』」或是「金門腔跟大陸太接近,一定會賣台」...聽起來就荒謬許多。

金門vs.整個台灣各種腔?

雖然我的引言是這麼的擱置爭議,不過,平心而論,談到「家鄉的方言」我的概念還是其實還是建立在金門和台灣的差異上的。

21世紀頭幾年我來到了台灣,唸完那所害學生都變民進黨的最高學府,時值扁政府時代說母語是一種解放,但是,我仍然在講台語時帶著兩種自己都沒有很清楚感受的情結:

一來,即使知道台語有各種腔調,但卻認定金門腔調肯定「過於獨特」,以致於,我一說就會洩漏自己沒有融入「這裡」、「不夠這裡」的程度。

二來,我的主觀上刻意將金門腔的閩南話當作一種密碼,便覺得跟台人講台語必須使用第二種腔調:我當時認定這是因台灣和金門實際的差異造成的。

總之,我認為我必須講兩種台語:一種是金門的、一種是在台灣裝著講的。


原因呢?
有一部份當然是我近年才發現:
原來我長大的80-90年代其實還曾處於將金門與台灣本島刻意區隔最強烈的時期,那麼,我自然而然用「金門和台灣不一樣」去解釋,是很難避免的框架。

但除此之外,我真的覺得金門腔的台語實在很不主流

你能講2種台語嗎?

如果你會講台語這裡提供一個練習:

下面依序有20題題目,你可以測試自己是否每一題都能懂得兩種發音法?
我提供一個音檔,你可以搭配著測驗看看。
一邊播放下面80 Bpm的拍子,一邊一路把每一題的答案出來:

1.


八」十「八」 2. 「上」好 (最好的意思)

3. 看「過」 4. 「兩」百

5. 讀「書」 6. 最「近」

7. 台「語」 8. 「皮」膚

9. 開「門」 10.「後」悔

11. 足「濟」人 12. 烏「青」
(很多人的意思)

13. 家「己」 (自己的意思) 14. 「銀」行

15 「細」漢 (小時候的意思) 16. 「舉」辦

17. 天「光」 (天亮的意思) 18. 「短」褲

19. 「喬」時間 20. 非「常」

我自己錄下來,結果是這樣的:
*這裡竟然上傳不了錄音檔...

我在其中大概有5-6題其實沒差異很大或根本不知道差異,所以,金門腔顯然也沒有「那麼」不一樣。

後來我陸續在在北京待了好一陣子工作
我也養成特定的口音,而到了成都,我竟然被問道是不是東北人,那時我就有著複雜的感受:

因為,被誤會成東北人似乎得到了一種肯定,但是,作為外地人竟已經將偽裝練習得如此熟練,其實是滿悲哀的事情。

之後在關西混了一陣子,到東京時日語講出關西腔時被Team裡面的日本人用特有不動聲色的嘲笑空氣對待。

頓時,我體會到了當時在台灣講母語卻雙重口音的狀態,我一直認為金門腔如此特殊,不就是因為我人在外地,就像我會講第二種版本的國語一樣,而初初在台北生活,金門腔被我自己封印住,其實不過是想保存著「母語」,那語言彷彿流淌在血液裡跟海洋共振,被一直埋在金門的土地內,要不,就索性都說「台灣腔台語」以提醒自己心裡明白家鄉的口音,要不,就張揚的跟同鄉恣意閒聊,不顧身旁這些「城裡人」的眼光...

反正最萬萬不可的,是有一天我成了只會講外地腔的人了。

(原本,我還打算介紹金門腔的幾個不解之謎:「你要怎麼說?」、「神秘的詞『莫耐』」、「粥=無」、「起嶺這句詛咒」以及迷樣的菜色「七餅菜」意思到底是什麼?)

無奈上傳錄音一直失敗,我看,在下一篇我再一次錄完好了。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