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用的晶晶體?談論科技業的中英夾雜現象
這種文體就是韓國瑜炫耀自己英文很厲害的晶晶體,一般人聽到大概會寒毛直豎頭皮發麻,覺得好端端的幹麼要中英夾雜,好不尷尬,也因此這種晶晶體總是在網路上被調侃的對象。然而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雖不致那麼誇張,但是晶晶體可是科技業的必備語言,甚至有在大學開課的那種需求。
究竟為什麼非得這樣說話不可呢?
無論是自然科學、科技工程、行政金融等項目都是由歐美學術界發展而來,許多學術名詞或是商用名詞就自然而然沿用下來,畢竟從學校就是這樣教,而大學教授對專有名詞母語化通常都興致缺缺,與其花時間想個接地氣的中文名詞再教學生,不如一開始就教學生這個英文的意思。中文翻譯專有名詞的歧義嚴重,於是講求效率與精確的科技業成了這種新世代語言成長的溫床。
以化學來說講orbital、hybridization就比「軌域」、「混成」聽起來更直觀也更方便;以統計來說講bar chart就比長條圖更快速。最後就是生醫理工財經管理所有人嘴邊都掛著一大串英文名詞,而這些用詞再溝通時又不會有障礙,於是就很理所當然的繼續中英夾雜。
除了專有名詞來自於英文以外,也有不少英語用法是因為中文很少、或是不會這樣表達,像是擔任工程師絕對會講到的troubleshooting,直翻就是把trouble射掉、也就是故障排除的意思,但是trouble不是講故障而是各種問題都算,這樣的用法是在中文沒有的,硬要生一個中文翻譯變成各種問題排除就很拗口,身為中文使用者就更容易對奇怪的中文感到不適。(其實也就是大家亂念英文比較沒差的意思)
另一個例子是material understanding跟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直翻是要理解物質跟理解基礎,實際上兩者概念是在說對物質做全面的頗析跟背後原理的釐清,但是誰會這樣講中文?很顯然英文在這部分更勝一籌的容易使用。
但是英文不是萬能的,除了使用者英文很爛(對其實工程師英文不能算好)之外,就是中文跟英文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中文能夠表達的意思比英文更為全面,很多句子或是意思是沒辦法用英文表達,但是反之是可以的。這主要在於東西方表達的邏輯不同,簡單的例子就是中文說「沒有頭緒」,而英文是「have no idea」,這種邏輯差異會讓能夠表達的範圍有所不同,拜中文「沒有文法」的優點所賜,中文在表述事物上面極度自由。(其實中文不是沒有文法、而是相較之下幾乎就是沒有)
當然中英夾雜的程度還是要拿捏一下,確實有些人什麼都要講英文,要怎麼不在尷尬跟專業之間拿捏分寸,就是科技業員工要學習的吧。